daota2不把这个当回事,你的武功只会停留在初级水平!-全球功夫网

不把这个当回事,你的武功只会停留在初级水平!-全球功夫网
徒弟不可能像师父
徒弟能否像老师呢?
这是个问题。

李洛能当年有“八大弟子”,如众所知,这八个徒弟一人一个样,互不相同,譬如郭云深刚猛、宋世荣轻灵——这个现象表明:假如存在徒弟像老师的话,则八人之中,顶多只能有一个人像李洛能——八个人互不相同嘛陈嘉栋。而不像李洛能的人呢?至少有七个。
即使这惟一的一位,因为只是“可能”像李洛能,仍然存在着“像李洛能”和“不像李洛能”两种可能。
既然有八分之七的人“不像”, 而惟一剩下的一位邮币圈,还存在着“不像”的可能,如此,当我们运用逻辑学的不完全归纳推理时浴血擒魔,便很自然地推导出“徒弟无法像老师”的结论”。顺便说一句,数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即是靠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出来的。
我仅举了形意拳的例子,继续观察,我们再看八极拳。譬如我师爷吴秀峰,他在册不在册的徒弟以千计数,但像吴秀峰的人大唐虎贲,没有一个。再比如我老师李仲槐先生,他前后带过百十位徒弟梁政珏,也没有谁像跟老师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我们师兄弟之间,彼此也无相像者,差异很大,这又进一步印证了“徒弟不可能像老师”。
倘若大家有兴趣归纳下去,可以接着观察大成拳的众徒和王芗斋“像与不像”、八卦掌第二代和董海川“像与不像”?
假如多数拳种都存在形意、八极这种“师徒不像”的现象,则我们可再一次运用不完全归纳推理,将“徒弟不可能像老师”的正确性进一步深化。
当“徒弟不可能像老师”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事情就值得我们仔细琢磨了。
刚入门的人才模仿

练武术和绘画、说相声、踢足球一样,分入门学习和形成个性风格两个阶段。
人在入门之初,所谓的学习,就是摹仿,比如学书法的人临摹《多宝塔》,把自己当白纸,照着老师的模样,一笔一划在自己身上画老师。在这个阶段,人几乎是不自觉地追求与老师相像。我当年刚入门那阵儿,着魔似的在自己身上画老师,每天早早晚晚,花好几个小时揣摩老师的身法、劲力、气韵承天八索,把它们一点点“移植”到自己身上,以至看的人都说,我打拳最像老师。daota2
“模仿秀”不容易,除了临摹也没有更好的学习方法,但是呢,“像”不是“是”,纵使你快成老师的翻版了,老师身上的“是”——那种属于李仲槐的、‘属于吴秀峰的个人的东西,你并未摹仿到,也恰恰是这种东西,人无法临摹另一个人,赵本山、马拉多纳岂是能模仿的君主的仆人?
一个学绘画的人,若是只摹仿不创作,玩一辈子也成不了画家。因为模仿不但只是学习的方式,而且是最初级的学习方式。研究动物行为的人发现:野兽的捕猎学习就是模仿,而且是单纯的模仿,不会创造。人类学家也由观察发现:人在幼儿期也和动物一样,学习,仅仅表现为一种单纯的模仿。
个人特质阻碍模仿

人在告别幼儿期之后的模仿,受制于每个人的自身特质。最明显的例子,一大群人随一个老师学拳,虽然都在摹仿,却有摹仿得极像、很像、比较像、不怎么像等等的程度之分陈雪楚,这就是说火龙帝国,仅就初期的学习,便不会有人摹仿得完全像老师。
这一现象表明,十几岁、二十多岁的人,当你在自己身上画老师时,即使你想把自己抑制成一张白纸,想排除自身特质对你的干扰,你也做不到。你那些由先天和后天形成的特质——模仿力、领悟力、运动神经类型和能力,肌肉类型和能力,加上身材、心理、性情、文化等等,混合凝结成一个为你所独具的“特质整体”。
这个“特质整体”,是典型的榆木脑袋一根筋,你顺应它,它配合你一块练这搞那爱情新呼吸,你拗着它,对不起,它不帮忙不说,还发脾气,你越拿鞭子抽它,它越犯脾气,越跟你对着干。
最令“摹仿癖”无可奈何的,是你的“特质整体”没有跟你老师重合的希望,天底下绝无“特质整体”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既然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那么仅就模仿来说,任何人即已无法100%地复制自己老师。何况,一门拳术也不能由“模仿秀”级别的徒弟往下传,傻子生傻子、子子孙孙地生下去,那是多么恐怖的事。
发现自己、练出自己

既然“特质整体”非要参与咱们练拳;既然“特质整体”是个顺毛驴,逆它者亡、顺它者昌,咱们何不主动地跟它合作呢?数不清的经验早已证实,谁将自身独有的特质与拳术的本质、艺术的本质完全地互动融合了,谁就练出了他自己、表现出了他自己,谁就是他那一行当的杰出人物。假如他再秉赋超凡,则大师诞生矣。
李小龙说:练拳术,开始是接受指导,几年之后,要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练法和技术。
画家刘海粟在他的研究生简繁头一次拜见他时,对简繁大喊大叫的一句话是:“画出你自己!”
李苦禅是齐白石最有成就的弟子黄一芝,但在齐白石众多的追随者中,李苦禅最不像齐白石——李苦禅在画他自己。

所以练武术,我们要主动地“练自己”——谁让它是出功夫的必由之路呢!
我老师比他老师吴秀峰高出小半头,骨架又大,肌肉发达。咱们都知道,人身体条件不同,格斗取向就有差异,譬如吴秀峰爱下潜掏档,我老师那么大的个儿,你也强迫他学吴秀峰专取下盘呀?我老师真要学了,便是截长就短,也就成就不了后来的武功,吴秀峰也就不会把八极拳的镇宅之宝“六大开”只传给我老师一个人,八极拳也就没有李仲槐这个人了。
身体之外,我老师有我老师自己的性格——性格对格斗取向的影响不比身体小,譬如之前,我师兄张雁来找我(张雁见过吴秀峰,张雁跟我们老师学拳,即是由吴秀峰指定的。张父也曾追随吴秀峰)。聊起我们老师与吴秀峰有什么不一样时,张雁打了个绝妙的比喻,他说:“咱老师属于那种遇上老虎、也想把老虎打死的人,不管对手是什么人;吴秀峰是自我控制能力没比,他能躺在地上让老虎闻,浑身纹丝不动、心不跳。”
一个感性,敢跟大型猫科动物玩命;一个理性,山崩于前不眨眼。你说柔软华,他们俩格斗风格能一样吗?所以见过我老师的人说:李仲槐的气势吓死人;感受过吴秀峰的人觉得,吴秀峰这人冷,高深莫测,让人不寒而栗,信心崩无限领主溃。
想练出自己,先要“发现自己”。我常对接受我指导的小青年们说:“练拳,又是一个发现自己的过程。”
发现自己,就是认清自己的“特质整体”。如果说,人在模仿时,还意识不到“特质整体”的存在,你顺合了或者违拗了自身特质都是懵懵懂懂的,那么,发现自己,则是自觉的事,要主动进行,不然的话口袋妖怪绿铀,“自己”已暴露出来,你仍发现不了。

在对抗和格斗中发现自己
你看到的自己,往往不是真的你自己,“自己”常常以一种假象示人,比如,有的人在训练中发现,在几种打法中有一种特别适合自己,自己练着无比顺手。可一旦投入对抗,原先顺手的东西却以另一种面目出现。假如不存在心理和功力的影响,那么,暴露出来的两个自己——训练中的自己和对抗中的自己,哪一个是真的你自己?
因为武术是用来格斗而不是表演给人看的,所以在对抗中暴露的自己才是真的,在无人干扰下顺手的自己,则是假象。或者换一角度说,训练中的自己是表层的,靠不住,在对抗中暴露的自己是深层的,反映了你本质的自己,它可能决定你在比对抗更残酷的搏斗中的表现。
我说“可能”而不是“肯定”,考虑的是,与同伴对抗或与人试手,仍然和真实的搏斗有天壤之别,而相对安全的对抗,无从把你灵魂深处最本质的自己拷打出来,问题在,除了正当防卫(包括见义勇为),我们没有其他途径拷问自己。不得已,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各种各样的对抗中去发现自己——我所以一向钟情对抗,在许多原因之外,能促使人“发现自己”冬眠合剂,是对抗的又一价值。
因为对抗练习是一个由浅入深、反反复复的过程,对抗又受心理、功力变化的影响,则“发现自己”就不是容易事,不但反反复复、曲折百回,持续的时间还特别长,往往要经历半辈子,直至你人到中年,才会彻底认清自己是谁,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那句:“认识你自己!”即便从“形而下”的意义讲,也是至理名言。
不把“发现自己”当回事,你的武功只会停留在初级水平,所幸,人人都有不可抑制地“发现自己”的冲动。
— END —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太极拳
图片来源:网络
全球功夫网仅作分享,非商业用途,庞青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