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多多- 生物安全动态摘编(第27期) 盘点-社发科技

蒋多多| 生物安全动态摘编(第27期) 盘点-社发科技

蒋多多导

——“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委托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生物安全研究小组承担整理生物安全动态信息,内容主要聚焦于报道生物安全领域的前沿科学研究进展、国际及国内科技战略与规划、领域内重点关注的热点和事件以及专家观点和评述等相关内容。从5月份开始,社发科技将对生物安全动态信息的相关内容进行摘编,全方位、多角度的提供国内外生物安全领域的重要信息及动态,供广大粉丝学习借鉴,今天小编将为大家带来第27期的摘编内容。”
1
重点关注
中国代表团团长傅聪大使在《禁止生物武器公约》2017年缔约国会议上发言
2017年《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缔约国会议于2017年12月4日至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举行。
中国代表团团长傅聪大使在会上发言指出,我们欢迎萨摩亚成为公约第179个缔约国,高兴地看到公约普遍性进一步提高,呼吁尚未加入公约的国家尽快签署或加入公约。当前,随着生物科技迅猛发展、国际安全形势深刻演变,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生物武器、生物恐怖主义、大规模传染病等生物安全威胁日益严峻,生物安全在全球安全治理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面对上述挑战,唯有各方携手同心,充分发挥多边主义优势,方能有效共同应对。唯有加强公约权威性和有效性,推进公约进程不断深入,方能增进共同利益,实现普遍安全。
傅大使指出,中方始终认为,谈判达成一项包括核查机制、具有法律约束力、旨在全面加强公约的议定书,是提高公约有效性的最佳途径。在八审会进程中,中方提出了在公约框架下制定“生物科学家行为准则范本”和建立“生物防扩散出口管制与国际合作机制”两项倡议,得到了很多国家欢迎和支持。中方认为,制定“生物科学家行为准则范本”将有助于提升全球生物科研人员生物安全意识,切实防止生物科技误用和谬用,有效应对生物科技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在公约框架下建立“生物防扩散出口管制和国际合作机制”,则将在兼顾防扩散与国际合作两项目标、平衡处理缔约国权力与义务的同时,切实填补南北发展的鸿沟。我们期待在本轮会间会进程与各方共同推进上述倡议,为加强公约有效性做出贡献。
傅聪大使强调,中国一贯严格遵守公约规定,认真履行公约义务,深入参与公约进程,按时提交建立信任措施材料。中国秉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在不断完善生物安全顶层设计的同时,继续加强生物安全领域机制和能力建设,有效实施各项监管,努力提升公众意识,积极开展生物安全国际合作。2017年10月,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举办了“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与实验技术国际培训班”,旨在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传染病防控研究人才,为国际社会提供生物安全公共产品,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斯里兰卡、埃及、肯尼亚、塞尔维亚、匈牙利等国派员参加,取得良好效果。
中国愿与各方一道,把握本次缔约国会议的宝贵机会,继续推进公约进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深化生物安全国际合作,为彻底排除使用生物武器的可能性、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生物安全秩序做出贡献。
信息来源:
美国国土安全部设立新办公室关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2017年12月7日,国土安全部部长Kirstjen Nielsen宣布成立国土安全部(DHS)打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CWMD)办公室。CWMD办公室将提升和精简国土安全部的工作,防止恐怖分子和其他国家安全威胁行为者使用化学、生物、放射性和核材料与装置等有害物质损害美国人和美国的利益。该办公室将整合DHS的主要职能,并将领导DHS应对WMD威胁,这也将有助于DHS进行更好的政策协调和战略规划。
信息来源: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发布
2018年项目申报指南秉承实施方案的总体思路,坚持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共商共议、查漏补缺等原则,拟在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产品研发、典型应用示范等两项任务部署5个指南方向,国拨经费总概算数约为1.25亿元。指南包括:
一、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产品研发
1. 特殊生物资源监测与溯源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开展特殊生物资源原产地鉴别,以及监测与溯源技术研究。针对典型的重要生物遗传资源,建立凭证来源信息数据库及物联网监测与溯源技术体系和运行平台;研发非接触式人类遗传资源样本识别和监测与溯源技术与装置,发展重要生物资源跨境综合查验技术与体系。
2. 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制。研究内容:针对我国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建设的重大需求,突破重要装备国产化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相关工艺、材料及产品,分析相关产品在实际应用中的主要生物安全风险点,研究控制手段和评估验证方法,加强相关产品评价;制定相关产品的技术标准,提高其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质量控制、标准化生产与建设的能力,推动重要生物安全防护装备的国产化和推广应用。
3. 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生物危害因子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揭示威胁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安全的重要生物危害因子的发生危害特点和种群扩张规律,深入揭示生物危害因子暴发的成因;基于多组学技术,揭示重大森林生态生物危害因子致灾的分子调控机制;研发重要森林生物危害因子的预警和防控关键技术与产品。
二、典型应用示范
4. 生物安全相关核心计量技术和标准物质研究。研究内容:针对重要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原体、烈性病原体及人工改造变异体等重要生物威胁因子,构建核酸、蛋白质、微生物等的核心测量能力,开展生物标准物质和参比品制备与计量、生物样本评价和质量控制、生物威胁防控产品校准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针对不同研究机构检测技术的评价标准,建立微生物定量标准、不同介质的病原微生物国家标准品和参比品,用于生物安全关键检测技术验收评价。
5. 生物安全高效应对产品研发技术体系研究。研究内容:针对重要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原体、烈性病原体及人工改造变异体,建立生物安全应对产品的研制与制备、质量评价与检定、临床效力评估、应急生产等一体化的生物安全高效应对产品研发技术体系。
信息来源:科技部网站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8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发布
拟在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产品研发、典型应用示范等两项任务部署2个定向指南方向,为保证资助强度,每个研究方向原则上只支持1个项目,国拨经费总概算数约为0.7亿元。
一、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产品研发
1.突发急性和烈性传染病临床救治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针对重要突发急性和烈性传染病,开展疾病病原谱、发生发展机制和临床特点研究,建立早期预警、应急救治和预防控制等新策略和新技术,研发辅助诊断、收治与转运、留观与隔离、防护与救护等关键设备。围绕难治性、聚集爆发性、长期持留性院内感染,研发综合防控技术。由卫生计生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共同组织申报。
二、典型应用示范
2.生物安全样本库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研究。研究内容:开展重要生物威胁因子及其媒介生物和宿主动物,以及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等样本的检定技术标准、信息数据标准、管理体系标准研究,开展系统本底调查,建立生物安全样品库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由质检总局会同教育部、中科院共同组织申报。
信息来源:科技部网站
2
重大事件
我国共有53个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获得认可
质检报刊社11月30日报道,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53个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获得认可,大部分已经投入运行。2017年9月,我国首个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在武汉正式启用,标志着“宝塔式”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初步形成,认可为推动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运行和规范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实验室生物安全已被纳入国家安全战略的范畴。国务院发布的相关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必须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
信息来源: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网站
联合国环境署《2017前沿报告》:抗生素类环境污染正加剧耐药性危机
12月4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最新报告说,因药物和特定化学品排放到环境中而导致的抗生素耐药性日益增加,是当前最令人担忧的健康威胁之一。这份于联合国环境大会期间发布的《2017前沿报告》指出,当微生物进化为抵抗抗生素的新菌种时,就产生了抗生素耐药性。全球每年大约有70万人死于耐药性细菌感染,因为现有的抗生素及抗感染药物不能有效杀死耐药性病原体。报告说,环境在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和蔓延方面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明确证据表明,家庭和医院所排废水以及农业径流中包含各种抗菌物质,天然细菌群落与一同排出的耐药细菌直接接触,会推动细菌进化,产生更多耐药菌株。报告说,污水处理设施不能除去所有抗生素和耐药细菌,可能会成为耐药性的热点地区。有证据表明,在邻近水产养殖、工业和市政排放的海水和沉积物中普遍存在多重耐药菌。报告强调,要想解决问题就需先解决抗生素药物的随意使用和处置,并避免抗菌药物、相关污染物和耐药细菌被释放到环境中。
信息来源:新华网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疟疾媒介监测和管理杀虫剂抗性国家计划框架》
2017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疟疾媒介监测和管理杀虫剂抗性国家计划框架》(Framework for a national plan for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insecticide resistance in malaria vectors),报告指出,有效的预防疟疾需要对其传播的媒介进行监测和管理,以及对这些媒介昆虫的抗药性的关注。报告旨在为各国制定国家抗药性监测和管理提供支持和参考,报告中给出的关键因素并不是硬性的和规定性的,而是作为为各国提供的一个框架。
信息来源:
第13届传染病与控制世界大会将在罗马举行
12月14-16日,第13届传染病预防与控制世界大会将在意大利罗马举行,本届会议的主题为“探索传染病预防阿玉控制创新战略的新思路”。会议将邀请科学家们讨论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最新技术和疗法、交流经验、开展学术和产业合作,以及进行全球新兴技术评估等。
信息来源:

美国波士顿国家新兴传染病实验室结束争议开始运行品
12月6日,波士顿公共卫生委员会批准了波士顿大学的高安全性实验室,将开始高危和致命微生物的研究,实验室将命名为国家新兴传染病实验室。2008年,美国联邦政府投资2亿美元建成的这座实验室引起了诸多争议,并一直在进行风险评估。
信息来源:
3
科技动态
Nature Immunology:美国科研人员构建疫苗开发新模型,应对下一次疾病大流行
12月14日,美国国家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疫苗中心的研究人员撰文从疫苗学角度阐述如何应对下一次疾病大流行。大部分大流行威胁是由动物或媒介来源 的病毒引起的。因而需要发展更好的方法来应对大流行威胁,以便达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该论文提出,充分利用单细胞分析、蛋白质工程、合成疫苗学等新技术构建疫苗开发新模型,分别从致病菌监测与发现、基础生物学和制剂与分析工具开发、疫苗设计与临床前开发、制造与临床评估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该文指出,如果持续改进现有工具和技术,提高应对能力,未来可以对大部分致病菌进行有效干预。
信息来源:
Biorxiv:美国研究人员利用基于结构的演化模型重构新兴、季节性和大流行流感病毒
12月4日,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综合结构与功能信息构建了新的演化模型,重构新兴、季节性和大流行流感病毒。遗传替代模式的精确估计对于准确重建致病菌系统发育至关重要。目前在病毒深化方面,关于单基因的变异率变化研究较少,尤其是对拥有能编码少量蛋白的短基因的片断化病毒的演化研究少。然而,这些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却为更准确地推断病毒演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研究人员开发出一个包含近似密码子替代模型,并在新兴、季节性和大流感流感病毒中对该模型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基于免疫靶标的蛋白结构的功能保守的分区框架能显著改进系统发育分析,产生重要的生物学见解。
信息来源:
来源: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
社发科技
微信号:sfkj_gzh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