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多多| 纵是他乡客,不做失路人 袁楠-苏大机关青年联谊会
蒋多多自苏来藏,已四月有余,感怀万千,本应做些交代。又蒙会长约稿,且潦草数笔,留下些许文字聊以慰藉。
在藏工作期间读了几本书,有陈坤的《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葛亮的《朱雀》、《北鸢》,毛姆的《人生的枷锁》,勒庞的《乌合之众》,陈渠珍的《艽野尘梦》和蒋勋的《生活十讲》等。其中,《生活十讲》是友人所赠,讲价值、讲伦理、讲爱与情等。这里且选取对《生活十讲》中“新信仰”这一讲的所思所悟作为引子来谈一谈援藏经历吧。
对于“信仰”,诚如蒋勋先生所说:“任何你在生命里的某一阶段,所相信的事物都可以是信仰。”如美学、政治、道德等,切不可与宗教混淆。
壹
蒋勋先生说,“信仰最有价值的力量就是实践”,单单成为一种知识没有意义,反而是“知障”,不如“我知道的,我就要去做”。关于赴藏支教,缘起求学时的一个愿望,期间耽于人事,时隔六年才得以成行,不禁感慨做自己想做的事并非易事,且当你肩负工作的责任,难抛生活的琐碎之时。行程既定,一一话别,酒意上涌时不忘告诉方星“理想总是要有的,生活终会变好的。”十余人送至车站,张雯老师代表办公室来送行,我假装没有看见她流泪,好像要作生死别离似的。让我不禁茫然,想起毛姆的话“当你可以随心所欲时,事后是否又后悔呢?”
苏州起始,一路西行,横跨七省,历时两日两夜,终抵日光之城——拉萨。幸有小问、春雨、燊冬一路陪同,途经定西时,一起哼唱“你能不能抽空替我去一个地方,据说那的人都擅长给别人答案。” 一路欢声笑语,也就不觉得孤寂。高反从下车前火车停止供氧开始,头疼难忍。还记得小问当初说“你去,我就送你去!”不知道几天下来有没有后悔当初的豪言。随后口腔溃疡、牙龈发炎、腹泻一并而至,以致一个月消瘦了十斤。
夏日师专校园里的格桑花和百日菊开的很美。住在专家楼三楼,晓看天色暮看云,推窗可见远山如黛,透过影影绰绰的白杨,可远眺布达拉宫,即使爬上三楼需多费些氧气也是值得的。及至冬日早晚零下七八度,无空调、暖气,就连灯也明亮不起来,才觉难耐。一直谨记援藏前辈的“三不”教导“不讲要求,不提条件,不添麻烦”,便觉这是种磨炼。
根据师专安排,承担教育系学前专业《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学生多是藏族出身,基础相对薄弱,课堂教学以书本知识为主,只能简单拓展一些教育学理论。最初不解于学生的基础会如此薄弱,尤其在了解他们的数学教学是使用小升初教材,仍有三分之一学生挂科之后略有感触。当一位藏族教师告诉我,在一些地方活下去本已是艰难的事了,何况学习呢?当真让我心里五味杂陈。为了便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除了准备教案之外,便按章节给他们准备课后练习题。
学生的日常,除正常上课外,有早操、早自习、晚自习,每天课程安排十分紧凑,很难想象他们每天还能在九点半晚自习之后兴高采烈地聚在操场,围成圈跳锅庄舞。我惊讶于他们如此乐观的坚持,就如当初班里回答问题时细声慢语的女生转身高歌藏曲时一般无二致,我对他们的了解和喜爱便在这载歌载舞中与日俱增。
贰
蒋勋先生在书里说,一些信仰缘于自然,当有这种信仰时,就是生活在秩序中,会有一种安定感。对于西藏,我终究是一个外来者,虽不能像他们一样在自己的秩序中细细品味生活,但也在这对自然的信仰中追寻自己的快乐与安定。
拉萨城海拔3650米,空气干燥,紫外线强烈。因为过于干燥,鼻子里常有血块。脸在过敏了五次,蜕了五次皮之后,开始偷懒到处躲着阳光。相比之下嘴唇就毫不懈怠,一直保持着暗紫色。对于援藏同志来说,诸多困难还缘于缺氧,拉萨的年平均空气中含氧量仅占平原地区含氧量的64.3%,冬季更甚。以致有人调侃“躺着不动,都是做贡献”。但玩笑不能代替初衷,“缺氧不缺精神”的要求需要我们时刻牢记在心。
如一位导游所说,布达拉宫上的红色隐喻为肉。肉是藏族人的主要食物,特别是牦牛肉。寻着机会吃了需要刀切手撕的大块牦牛肉,品了薄如纸片的牦牛肉刺身,也尝了生牛肉酱。举杯投箸,饱腹之余,便好奇牦牛是如何爬上那陡峭的山坡。拉萨城里多是川菜,而我又怕辣,在与厨师多次协商,他始终坚持不放辣椒味道不好,而且没法做时,我便妥协了,但仍不忘每次叮嘱少放辣椒。
羊卓雍措
纳木错
纳木错经幡
正如歌里吟唱的“一座高原,一个西藏,十万边疆,五百山水,三千佛唱”,这里有十万边疆,五百山水,在藏四个月,莫说走遍这五百山水,便是三大圣湖都没有看全。盘桓而上布达拉宫,念念不忘仓央嘉措的“住在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走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斯人已逝,无物相之。徘徊在大昭寺转经道,广场上铺满阳光,也想像“阿刁”一样打一壶甜茶,聊着过往,甘于平凡。流连于圣湖纳木错,湖水澄净,虔诚的堆一个玛尼堆,不敢高声语,恐惊湖中白鹭。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地方之外,还循着雅鲁藏布大峡谷走到了“隐秘莲花开放的地方”(墨脱),也是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山路崎岖,超乎想象。悬崖峭壁之下,不乏尺树寸泓。
雅鲁藏布江
都说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或许,亲睹西藏的山水,目之所及,心起涟漪,这山海便不想再跨过。
叁
蒋勋先生说“信仰里面最可贵的就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人之所以需要信仰,是因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反省就是要认识到自己有多贪心,有多赖皮,有多恐惧。在藏期间,常写日记,一来是无人絮言,更多是自我反省吧。如此这般,不单为了找寻我的“新信仰”,也受钱钟书先生的一句话所影响。他说“一个人二十不狂没志气,三十犹狂是无识妄人”。而立之年在即,真要做一番深刻反省,以免有妄人之嫌。
此前总想再上层楼,再上层楼,先前诸般愁,那时俱休。却不知“信仰没有速成之道,它应是一种长时间与困惑的对话关系。”一心追寻胡适的浪漫主义:“终想做人如作诗”,却忘了“趁年轻谦虚学习和关心别人”。挟洁癖以凌人,外厉内俗,堂而皇之的郁郁不可得。此刻及往后,那平常的咄咄逼人是否应收敛一点呢,那平常向别人的予取予求是否应少一点呢?纵是十分冷淡才能存知己,是否也该对他人温暖些呢?犹如毛姆所言,只有经历过痛苦之后,人才逐步意识到自身的存在。现在意识到如此,只希望还不算晚。
要找一个平衡,不止往与来,更重要是自己的内心,心安才能寻得归处。
常慕方星立志“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的宏愿,虽不及,但心向往之。如此,除了将这“人情”作为指向之外,还需溯及工作(事业),对我的“教育信仰”做一番思虑。深知身在高校,不能仅因为是行政工作人员,便可弃教育理想、教育信仰于不顾。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别人尊称我们为老师,我们就“须对教育有信仰心,应努力成为以教育为信仰的人。”诚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需要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教育,而只是一种教学技术而已。”这不仅是高校工作区别于社会其他工作的根本所在,是教育工作的独特性,更应是教育工作者的“骨气”。在藏四月有余,让我有了第一批学生,不能说就此寻得了教育的信仰和理想,但工作中切实做到尊重学生,尊重教学,精心备课,不迟到不早退,并引导学生懂得尊重课堂,由此算是又进了一步。
我想,信仰固可贵,或可得,或不得,但更可贵的是我们对信仰从未停止追寻。
读《朱雀》时,看到后记里提到葛亮这部长篇小说完稿于25岁之际,看了一下暗淡灯影里的自己而立在即,诸多努力未遂,不禁羞愧。赴藏工作,缘起一念,终得圆满,“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纵是他乡客,自不愿做那失路人,还需寻得栖息的地方,从心出发,依旧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归属——苏大。
“明朝即长路,惜取此时心。”此前种种皆成过往,心念西藏,更念苏大!
★作者简介★
袁楠,2014年8月至今任职于苏州大学党委办公室综合科,2018年8月至12月赴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参加援藏支教工作。
机关青年联谊会
汇 聚 青 年 力 量
表 达 青 年 诉 求
促 进 青 年 成 长
服 务 学 校 发 展
图/文:袁 楠
编辑:胡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