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多多- 皇城文脉之大清第一“避暑山庄” 福运沈阳-沈阳市旅游委员会

蒋多多| 皇城文脉之大清第一“避暑山庄” 福运沈阳-沈阳市旅游委员会

蒋多多
版权所有:沈阳市旅游委员会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转载使用
皇城文脉大清第一“避暑山庄”
长宁寺,建于后金天聪年间,初名御花园,位于今沈阳皇姑区境内。这里地处沈阳的北郊,树木葱郁,环境幽雅,是一座藏传佛教的皇家寺院,也是皇家避暑休假的胜地。
在创业建基的大清初期,这里是殿宇巍峨、古树参天、护军林立的皇家殿堂,呈现出一种皇家气魄,很多文件、诏书起于此地。据史料记载,清太宗皇太极曾在此处下一诏书以警下属及后人厉行节约、以绝荒度的事件。在皇太极时代,因为当时的疸症十分猖獗,但又没有有效的方法治疗,为了躲避痘症,皇太极一到夏天就带着后妃和阿哥们到御花园里来,既避暑又避痘。
清廷入关后,这里归留守的内务府管理。顺治十三年(1656),御赐这座美丽的花园改名为长宁寺。寺院山门坐北朝南三楹,门前立旗杆两根,寺内门旁两棵古松参天,从山门到正殿间一条石径相连,路边有康熙二十六年(1687)设的玉龙驮碑一座,上由满、汉、蒙古三种文字写成,记载着相关内容。寺内有东西配殿各三楹,东配殿内藏经书一百一十部,西配殿旁挂大钟一尊,高约五尺,每逢初一、十五寺内清晨撞钟,声传十余里。正殿三楹,青砖黄瓦,檐下高悬乾隆皇帝御书“一心为宗”横匾一面。正殿当中立一香案供奉“圣宗佛”一尊和长寿佛、三象长寿佛、八方菩萨、白度母、药王佛、无量四尺纸佛、绿豆铜佛、三世铜佛、宗喀巴木制佛像、释迦铜像。墙上画满佛家壁画佛像,殿内有太宗皇帝用过的宝座1个,弓箭1副(一弓三箭);清太宗皇后用过的肩幡5件及亲手制的简幡2条,欢幔1件、龙冠1顶、龙袍1件、大小蟒缎褥5个,蟒靠背3个及乾隆四十五年制造的小铜佛塔8座,铜色小木塔、大木塔各1座,银色小木塔1座,嘉庆年间御制诗文1轴,殿内共藏佛像710尊及1座纯金宝塔,正殿西侧设客房1间,供香客游人暂居。西侧1座连院,其中有僧房若干间,是供本寺喇嘛休息处。还有经楼1座,是本寺喇嘛念经拜佛之地,全寺院内有殿堂兵房等屋宇47间,喇嘛多至27人。
在盛京,长宁寺属于皇家庙宇,所以历代皇帝东巡都要到长宁寺礼佛。清朝初至中期皇帝东巡多次拜谒祭祀于长宁寺,于是寺内留下许多碑文匾额及诗赋。乾隆三十一年(1766),乾隆帝东巡至长宁寺留下碑文:
盛京长宁寺佛像先是我皇祖太宗文皇帝尝致礼焉,寻命恩噶王罗辅臧德尔登、各隆喇嘛即寝园之旁,庀材结宇移像于其中,我皇孝世祖仁皇帝因于其南更营为寺昌之今名以其地近弓剑之藏故殿堂之设金碧之辉、匪徒为观美也,朕曩巡旧邦惟列圣雨风之乡,经营之迹无小无大咸足永视后人即此寺立我皇考仁考之恩,亦于是乎宜有记碑寺久而傅故考,其所有自始而辞诸石。
乾隆皇帝又用诗词对长宁寺加以赞颂,诗中唱道:“兰若静朝晖,苔侵碑篆古,冷冷水到阶,落落松当户,龙鳞俨欲张,虬技自撑住,谯邑多古迹,爱此琳宫宇,依稀梵呗声,仿佛天花雨,意香参即离,静室坐久许,适然获长宁,顿忘安心所。”由帝王诗词中可见长宁寺是何等幽邃静闲,否则怎会引起帝王的骚情文澜呢!
嘉庆皇帝也有诗句写于黄绢中,诗中唱道:“寺额长宁开世祖,花宫昔日御花园,旛幡巍焕宝莲坐,冠服瞻依奕叶孙,博带宽衣岂可效,栉风沐雨感贻存,卧碑垂训昭悠久,万世遵循大本敦。”这里又道出嘉庆皇帝对长宁寺的颂扬之声,如果说乾隆皇帝的诗词是描写长宁寺外景的幽美的话,那么嘉庆皇帝却着重于长宁寺寺宇内的描绘。虽不是一个时代,却对长宁寺的内在与外表,都描写得生动微妙,令后人叫绝。
皇帝东巡以外,每年农历四月初一,长宁寺都要大摆筵席,宴请本城的显贵们。每年农历六月,长宁寺还要把存放在这里的皇太极的衣物寝具拿出来晾晒,俗称“晒龙衣”。农历七月十五日是鬼节,盛京城内的各庙喇嘛都要齐聚长宁寺念经拜佛,同时举行庙会。
长宁寺还有一项民俗活动,就是“跳墙”。在沈阳民间,谁家生下孩子后,不论男女都要在脑后留一缕头发,据说这样可以避邪。等孩子长到6岁的时候,家长便把孩子带到长宁寺,送上香火钱,请专职的剃头喇嘛剃头。
有清一代,长宁寺备受尊崇,但清末遭遇日俄战争浩劫,先后被沙俄、日本军队洗劫,参天古树及窗棂门板亦被当柴烧。金佛经书、匾额等亦被掠毁损。民国期间,寺庙尚存,但寺内唯一的一座纯金宝塔,被寺内喇嘛送到首饰店化成金元宝就地私分。寺内文物佛像遣散各处。新中国成立后,长宁寺的大喇嘛曾进北京雍和宫,后曾任雍和宫住持喇嘛。可见,长宁寺的宗教地位一直很高,与北京雍和宫仅次于北京皇寺一样,长宁寺的地位仅次于盛京皇寺。再后来,寺庙动迁建房,山门被毁,寺地被占。据传,原址地下还有一块清代石碑,若能使石碑早见天日,会提供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石烂松枯,斗转星移。曾经草木葳蕤的皇家殿堂,而今灰飞烟灭,时间抹去了一切痕迹,唯有这段历史永不能磨灭。

清代皇室的避暑习惯,源于皇太极时期。图为清人绘制的避暑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