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多多| 白术 药-芦根谭
蒋多多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白术
今天芦根君为大家介绍一下“脾脏补气第一要药”——白术
术有苍白二种,古时在《神农本草经》曾通用不分,统称为术,列为上品。南朝梁.陶弘景首先提出术分二种,即白术、赤术,《本草经集注》曰:“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育,可作丸散用: 赤术叶细无桠,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从形态上说明二者之不同,其对二药的形态描述与现今白术、苍术相近。但因性效有殊,从南北朝到隋唐方书中,出现了术、白术、苍术分别入药的情况,并于宋代《本草衍义》明确将白术、苍术分开。
白术
白术微辛,苦而不烈,燥散之性不足,而补养之力有余
苍术
苍术苦温辛烈,燥散之性有余,而补养之力不足
下面我们来看下古代药著对白术的论述:
《神农本草经》
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味苦,甘,温,无毒。主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
《名医别录》
味甘。无毒。主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
性味
首先先从性味寻找其共性,《本经》言其“苦温”,《别录》言其“甘”。味苦能泄、燥;但其泄不同于半夏治呕逆的降泄,也不同于大黄苦寒的清泄邪热,术性为温,性向下,故应为温通;其燥又带有温,故能温化水湿,可治寒湿症,又因其甘,能补可治虚证。从中不难发现,白术的适应症为表里水,里虚,里食积水气。那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
表里水
(白术主治偏里水)
表水体现于“死肌”上(湿困于肌表),但白术更为偏重于里水的治疗(治眩晕、除心下急满、吐下不止、消痰水等)。
故虽然白术与黄芪的主治相似,均能利水,均可治疗浮肿、小便不利、口渴、眩晕等证,
但其区别在于,黄芪主治在表之水,故浮肿、汗出比较明显,而白术主治在里之水,故以口渴、眩晕、身重、大便性状改变为明显。
黄煌教授在《五十味药证》中有提到“白术主治渴而下利者”。这里的渴,是自觉的口渴,且喜热饮但饮少,下利则为腹泻,大便呈水样,或大便溏薄不成形、粪体松散而不黏臭。此时病机表现为里水胜,加上里虚,不能濡养机体,故欲饮水但饮少,甚者入水则吐。
里水上行,会出现眩晕,口渴,白术常配伍泽泻(泽泻汤)治疗;里水困于中,常见于身重,心下急满,里水下行则泄泻。
里水上行
上行易见于眩晕,《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中“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故可用于泽泻汤进行治疗。但其临床治疗还不止眩晕一证,还可治疗饮邪上冒所致的头痛,头沉,耳鸣,鼻塞等。
刘渡舟医案:朱某,男,52岁。患眩晕,两目懒睁,双手颤抖,终日昏昏若处云雾之中。其人舌体硕大异常,苔白滑根部腻,脉弦大无力。处方:泽泻24克,白术10克。煎药成,温分3次服。初服无反应,再服后不久,周身似有汗出,眩晕顿觉减轻,自觉两目有神。三服尽,续得小汗,从此头目清爽。后以五苓散,苓桂术甘汤配合服用十余剂而愈。
按:泽泻汤治于“心下有支饮,其人苦眩冒”,“支饮”证属四饮中的一种,临床表现比较复杂,治法也比较多。除泽泻汤证外,还有木防已汤治疗膈间支饮,厚朴大黄汤治疗“支饮胸满”,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支饮不得息”等等。单就泽泻汤而言,是治疗支饮上犯头目而出现眩晕,临床疗效的确很好。
里水困于中
对于水湿内停于中,白术苦温具有燥湿水饮的作用,如《别录》中治疗“心下急满”“吐下不止”。仲景言“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在药味上,苓桂术甘汤为五苓散的加减方,去泽泻猪苓加甘草,同样为利水湿的代表方,但利水之力稍弱,且加大了桂枝甘草的量,故利水渗湿与温阳并进,温化痰饮。遵《金匮要略》中所提到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故使用苓桂术甘汤时会发现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小便增多;而有时使用五苓散之时,会发觉患者会泻(苦味轻时利小便,重时直接泻)。
岳美中医案:卢老太太,1967年5、6月间来诊。身体矮瘦,患心下水饮已数年。平日心下觉寒,稍胀满,西医确诊为幽门狭窄。积5、6日则头晕呕吐清水,吐尽方休。如此反复数年,愈演愈重,近又犯病而住院,服中西止呕药无效。余虑其胃寒积饮而吐,且心下有时逆满,颇与苓桂术甘汤证相近,此证非温阳涤饮莫治,因久病寒甚,稍加干姜。拟方如下:茯苓30克,桂枝10克,焦白术24克,甘草10克,干姜5克,嘱服3剂,以观后效。时隔10余日,其夫告余:仅服2剂呕吐立止,近2日仅有泛酸感。拟前方量减半并加吴萸,水炒黄连少许,牡蛎12克,常服。
按语:胃寒积饮,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呕吐清水不止,与苓桂术甘汤证病机相符,用之果获良验。(之前也有写过“苓桂术甘汤”,在这里就不再赘述,有兴趣的伙伴点进去了解)
里水下行
下行常伴有泄泻等表现,为湿困中阳,导致机体升降疏泄功能失常,也常听说湿久必虚,需加一些甘味或甘温的药,以防白术的苦燥过多伤津液。
袁文斐医案:王某某,男性,39岁,初诊于1949年2月11日。病者腹泻已逾一年,经常肠鸣,大便稀溏,日下八九次,食欲欠佳,完谷不化,曾经数十医诊治而不效。予诊时,患者面色苍白无华,精神疲乏,腹部稍胀而喜按,舌苔浮有一层黄色厚腻物,脉细迟。此是脾虚泄泻,法宜补中益土,方用理中汤:人参9克,炒白术9克,黑干姜7.5克,炙甘草6克。连服6剂,病情大有好转,继服6剂,药尽即瘥。
按语:脾主运化,胃主腐熟。脾胃阳虚,则釜薪无焰,水反为湿,谷反为滞,下注肠道而令泄泻。理中汤正为中焦虚寒,脾虚湿停而设,故投之即效。
里食积水气之便秘
(虚象的便秘)
刚刚我们也有讨论,白术所主的大便秘结,为里的功能不足,虚而有食水积,故需要温的来补,苦味来涌泄。白术味也有甘,可治虚。故宜患者有脾虚内湿蕴结之象,如舌苔腻、大便虽然困难但并不干硬甚或难以成行者;且宜用生白术而非炒白术;再者宜用较大剂量而非一般常规剂量(考虑其苦味重,利于其燥湿之功),不宜用于小便少,大便实的患者(津血伤)。此为白术治疗便秘的三宜一不宜。黄煌教授也有提到:这种便秘是先干后溏的,虽便秘但无腹痛,为何?后溏,还是因其里的功能不足更甚,伤气,不能制化水液,故便溏。
引一段魏龙骧先生的医案供大家欣赏:“高龄患便秘者实为不少。一老人患偏枯,步履艰难,起坐不便,更兼便秘,查其舌质偏淡,苔灰黑而腻,脉见细弦。此乃命门火衰,脾失运转,阴结之象也。处方以生白术60g为主,加肉桂3g,佐以厚朴6g,大便遂能自通,灰苔亦退,减轻不少痛苦。类似病人,亦多有效,勿庸一一例举。”
魏老先生还谈到:便干结者,阴不足以濡之。然从事滋润,而脾不运化,脾亦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终属治标。重用白术,运化脾阳,实为治本之图。故余治便秘,概以生白术为主,少则30-60克,重则120-150克,便干结者加生地以滋之,时或少佐升麻,乃升清降浊之意。若便难下而不干结,或稀软者,其苔多呈黑灰而质滑,脉亦多细弱,则属阴结脾约,又当增加肉桂、附子、厚朴、干姜等温化之味,不必通便而便自爽。
——《名老中医医话---魏龙骧医话》
PS:总结一下白术所治的溲便之变,即可治疗腹泻,也可治疗便秘,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即临床上可见的一般剂量有止泻作用(一般用炒白术),大剂量有通便作用(一般用生白术)。现代名医魏龙骧即用大剂量白术治便秘,而仲景之理中汤用术则是针对便溏。
里虚自汗
经言:“阳加于阴,谓之汗”。可以推出,阳热加于阴,使阴津散于外为汗。
芦根君我可是很容易汗出的呢,且易感风邪。一到夏天这一季节,不止手心不自觉湿润感,全身总有微微汗出感,运动时汗出尤甚,让人很不舒服,所以治疗不自觉出汗便成了我极大的关注点。在平常的方剂学习中,有注意到:伤寒太阳桂枝证有自汗出,阳明白虎证有大汗出,大承气汤证有日晡潮热,手足汗出等,这些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进行辨证。
在这里我们仅讨论多以白术来治疗气虚汗出的医案,一般以固表止汗为法。若出现了发热的症状,方用补中益气汤(黄芪甘微温,人参甘微寒,甘草甘平,白术苦温,当归甘温,陈皮苦温,升麻甘辛,柴胡苦平)(性味来源于本经),为李氏的甘温除热法。其实甘温不能除大热,只能除小热(因虚而热),辛温才能除大热。至于说辛温除大热,是针对姜附一类的说法。而这则医案则是素体阳虚体质,易受风寒侵袭,这里虽没有发热的出现,但用白术亦可,方用玉屏风散,此时津液未伤(两便正常),用苦燥固表,温补益其气。
《蒲辅周医案》宋某,男,55岁,1960年4月20日初诊。患者本体素弱,平时易感冒,此次感冒持续月余,服药不愈,头痛,畏风,自汗出,身倦乏力,关节不利,二便正常,舌淡无苔,脉象沉迟无力。此属阳气虚感冒,营卫不固,治宜温阳益气,宗玉屏风散加味。处方: 黄芪五钱,防风一钱,白术三钱,川熟附子三钱。先煎附子30min,再纳余药同煎,去滓取汁,分2次温服。
二诊:畏风消失,恶寒亦减,头痛见轻,仍时汗出,脉弦缓,右沉迟,左沉弱,舌苔白腻。属卫阳既虚,内湿渐露,改用温阳利湿为治。
处方: 生黄芪四钱,白术三钱,川熟附子二钱,薏苡仁五钱,山茵陈三钱,桑枝(炒) 一两。
三诊:诸症大减,气机舒畅,尚微感恶凉,脉缓有力,前方去桑枝加良姜二钱,以温胃阳。
四诊:服药后已不畏冷,脉右沉迟,左弦缓,继宜温阳补中,改用丸剂缓调以善其后,早服附子理中丸二钱,晚服补中益气丸二钱。逐渐恢复而获痊愈。
按:阳气虚质由于阳气不足,失于温煦,以形寒肢冷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阳虚质人,阳气不足,阳虚卫外力弱,故平时易患感冒。本案患者本体素弱,此次感冒月余,汗出不解,腠理空虚,玄府洞开,卫阳不固,恶寒畏冷,为阳气虚质体质状态,故先以玉屏风散加附子,温阳益气固表,使营卫得偕,继以温阳利湿,终以温阳补中而获痊愈。
又如许叔微医案中,治彭某,身热头痛,呃逆,自汗如洗,已数日矣。彭问:去试不数日,而疾势如此,为之奈何?先生诊曰:误服药多矣,此证当先止汗,幸无忧也。作术附汤与之,三投而汗止,五日而得愈(《伤寒九十论》)。
芦根君按:由伤寒论174条可知:“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去桂加白术汤”又名“白术附子汤”。桂枝发汗,白术止汗除肿,去桂加术,故白术更适用于汗多等症状。经方中以药名为方名者多是为了突出该药物的重要性,本方白术、附子剂量特大,且仲景在方后有“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的自注;可知二药是除湿痹的核心。如桂枝加术附汤、葛根加术附汤、越婢加术附汤等皆是术附汤的加减方。
最后再总结一下白术的使用指征:
①表里水(偏治里,里水上行,中停,下行等,相应出现眩晕,吐下不止,泄泻等情况,主治渴而下利者)。
②里食积水气之便秘(虚象的便秘,宜患者有脾虚内湿蕴结之象,宜用生白术,宜较大剂量,不宜津血伤者),
③里虚汗出(素体虚,易受风寒)
期待您与白术这味药之间故事的分享。
对吧
比较想你关注我(* ̄? ̄*)
文字:芦根君
排版:芦根君
图片:net
往期精彩内容
方 | 猪苓汤
药 |知母
药 | 杏仁
药 | 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