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多多| 短史记 孙中山赞颂洪秀全:因为不了解,所以才崇拜-短史记
蒋多多
图:1913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合影于上海正金银行
文 | 谌旭彬
众所周知,孙中山曾自诩为“洪秀全第二”。
其实,孙中山对洪秀全了解甚少。
因无知而崇拜洪秀全
1911年,孙中山与宫崎寅藏谈话。宫崎询问孙的革命思想源头何在。孙回答道:
“革命思想之成熟固予长大后事,然革命之最初动机,则予在幼年时代与乡关宿老谈话时已起。宿老者谁?太平天国军中残败之老英雄是也。”①
孙与洪秀全乃是同乡,故幼少年时代能够时常听到本乡“宿老”聊洪秀全。
1902年之前,孙从未读过任何关于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的可靠历史著作。
这一点可以从他该年与刘成禺的一次谈话中得到证实。孙委托刘成禺为太平天国撰写信史,认为这段历史将成为“今日吾党宣传排满好资料。”②当时的孙中山,对洪秀全相当崇拜,曾感慨“汉人失国二百余年”,洪秀全却能“以一介书生”的身份,在“贫无立锥,毫无势位”的情况下,“登高一呼”,响应者万千,得以“雄据十余年”。对洪秀全的失败,孙非常遗憾,认为若没有“英国助清”,太平天国未必会失败。③
孙的这些感慨,与事实全然不符——自金田起事至天京事变,洪秀全长期只是一个“虚君”,太平天国的实际权力掌握在东王杨秀清等人手里。孙对洪秀全的崇拜,建立在孙对洪几无认知这样一种基础之上。
1904年,刘成禺写成《太平天国战史》。孙为之作序,将洪秀全与朱元璋相提并论,且认为洪秀全面临的环境,远比朱元璋恶劣。朱元璋时代,距宋亡不足百年;洪秀全的时代,距明亡已二百余年,士大夫如曾国藩、左宗棠等,早已“不明春秋大义”。④
洪秀全的“匪贼”名号,也让孙中山颇感同病相怜。1907年1月,孙曾建议日本作家池亨吉,记录下中国革命党人的行迹,以免其如洪秀全那般在后世“得个大逆不道的长发贼之污名”。⑤
出于“排满”的现实需要,晚清最后十年,孙中山相当频繁地盛赞洪秀全和太平天国。至1912年达到巅峰——清帝退位,孙以临时大总统身份,拜谒明太祖之陵,“洪杨发迹于金田”被写入祭文之中。⑥
当然,随着所知渐多, 孙中山也开始意识到太平天国存在诸多问题。
比如,1907年,孙在讨清檄文中,明确告诫革命军,不可重蹈义和团、太平天国当年“作妖言”、“仇外人”、“排他教”、“定一尊于天主,烧夷神社,震惊孔庙”等反文明行径的覆辙。⑦
再如,更晚一些时候,孙还曾承认,自己早年得出的“太平天国的失败主因乃洋人干涉”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孙说:
“洪秀全之所以失败,这两个原因(外交失和与未及时北伐)都是很小的;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般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洪秀全当时革命,尚不知有民权主义……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
不过,孙对洪秀全的好感仍在。即便认定太平天国的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孙仍强调主要过错在于杨秀清——“推究太平天国势力之所以衰弱的原因,根本上是由于杨秀清想做皇帝一念之错。”——事实上,天京事变乃洪秀全主动发起,与“杨秀清想做皇帝”并无关系(这也可见孙受限于资料,对太平天国的历史所知仍相当有限)。
图:1912年,孙中山摄于临时大总统府
因道听途说而称颂“圣库制度”
1912年之后,因“排满”已成,孙中山很少在公共场合(演讲、刊文)提及洪秀全与太平天国。
大约在1922年前后,洪秀全再次进入了孙中山的视野。
该年1月4日,在桂林广东同乡会为孙举行的欢迎会上,孙发表演说,将自己提倡的“民生主义”,与洪秀全的“废除私产”,及苏俄的共产主义,划上了等号。孙说:
“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制贫者是也。但民生主义,在前数十年,已有人行之者。其人为何?即洪秀全是。洪秀全建设太平天国,所有制度,当时所谓工人为国家管理,货物为国家所有,即完全经济革命主义,亦即俄国之今日均产主义。”⑧
孙提到的“工人为国家管理,货物为国家所有”,所指乃是洪秀全当年推行的“圣库制度”。
孙中山长期怀有一种理念,认为私有资本必然造就贫富不均,主张节制资本,大力发展国营事业。他青睐“工人为国家管理,货物为国家所有”这种制度,并不奇怪。
其实,受限于资料,孙中山并不了解“圣库制度”究竟为何物。
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远非“工人为国家管理,货物为国家所有”如此简单。该制度规定,“商贾资本,皆天父所有,全应解归圣库”,百姓一切私有房产、金银(不得超过五两)、珠宝、粮食、货物一律收归公有,存入圣库。粮米、绸缎、布匹、油盐等由国家控制;所有工匠编入体制内,从事集体生产。天京城内一切生产、分配,全由政府掌管。⑨
1923年12月2日,孙在公开讲话中再次称颂了“圣库制度”,且对该制度作了相当详细的描述。这次讲话暴露了孙对“圣库制度”的理解,完全建立在错误的道听途说(替洪秀全当过差的老人)之上:
“几十年以前,洪秀全在广西起义之后,打十几年仗,无形中便行了一种制度,那种制度和俄国的共产制度是一样。他得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几省,人民受过兵灾之后,许多财产无人管理,他便集中于国家,用政府去管理,所以他打了十几年仗,没有借外债,人民也丰衣足食。等到曾国荃破南京之后,搬运南京财产,有几个月之久。诸君看他的政府是何等富足呢?从前我在南京的时候,有一个替洪秀全当过差的老人,报告政府说:「有一块地方藏有许多金银,金银之上盖有石头,四围做成屋形,如果挖到几十丈深,当见所藏的金银」云云。政府便派人如法去挖,后来果然挖到石头,但见石头之后,更向下挖,还不见金银,大概金子过重,经过年日太久,沉到地底,亦未可知。据老人说:「此处洪秀全所藏之金银极多,预算如果挖得了,可以还当时中国的外债。」由这样看来,洪秀全的政府又是何等富足呢?就是左宗棠、戈登打破苏州之后,所得的金银财物,也不计其数。单就盖藏一项,烧了多日,尚烧不完。……后来供给军队,渐渐有余,政府便以所余的粮食,接济民间,于是由农工政府,渐变成商贾政府,所以洪秀全的政府,便异常丰足。像那样把社会上无论大小财产都集中到政府手内的制度,只有洪秀全能够实行。”⑩
孙中山认为,在“圣库制度”的作用下,不但洪秀全的政府“异常丰足”,连民众也“丰衣足食”。
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太平天国的“人无私财”,仅限于士兵、百姓。天国诸王则是一面收缴百姓家中金银,一面用来大建府邸。天王府在原两江总督府的基础上扩建,“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东王府“穷极工巧,以耀同俦”;李鸿章曾惊叹忠王府“真如神仙洞窟”。王府中“碗筷皆以金,筷长近尺,沐盆亦以金”、“净桶夜壶具以金造”,所谓圣库,实乃天国诸王的“小金库”。
在公权力得不到任何制约的前提下,“圣库制度”可以确保洪秀全的政府异常丰足,但绝对不可能让民众丰衣足食。
图: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主持黄埔军校开学典礼。台上右一为宋庆龄,右二为孙中山,右三为蒋介石,右四为廖仲恺
注释
①孙中山,《自述革命思想及行动之缘起》,1911。本文所使用的孙中山资料,全部引自《国父全集》,故其标题与《孙中山全集》有所不同。②孙中山在东京与刘成禺的谈话,《撰写太平天国历史以宣传排满》,1902。③孙中山,《支那保全分割合论》,1903/09/21。④孙中山,《汉公著[太平天国战史]序》,1904。⑤孙中山,《建议池亨吉赴中国为革命活动做见证人》,1907/01/05。⑥孙中山,《谒明太祖陵文》,1912/02/15。⑦孙中山,《中华国民军政府讨满洲檄》,1907/04/25。⑧孙中山,《欲改造新国家当实行三民主义》,1922/01/04。⑨章开沅,《太平天国在天京实行的几种制度》,见《章开沅文集(第1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P159-160。⑩孙中山,《打破旧思想要用三民主义》,1923/12/02。
推荐阅读:
宋教仁的宪政之路,被孙中山毁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