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多多- 碧桂园“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解读-正商听潮

蒋多多| 碧桂园“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解读-正商听潮

蒋多多千亿房企、农民总裁、刚改之王……这些显性标签已经成为了碧桂园最鲜明的符号。但这三个标签的形成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一个由表及里的递进。
因为他是一个农民,才更懂普罗大众生活的不易,才下沉到三四线城市为大家带来更为优质的居住体验,因为满足了大部分人的居住需求,最终顺理成章的成就了千亿房企的规模,但对于杨国强先生而言,美好,一直是这个农民企业家的追求,看起来虚缈,但在多个公开场合,他一直表达希望用乡村振兴、为社会做贡献,来代替商业利益成就内心的满足感。
今天,我们不谈房企攻城掠地的风云激荡,而是我希望通过碧桂园呈现的一个个案例,给各位一些启示,让大家知晓杨国强先生口中的“美好”究竟是如何兑现的。

什么样的案例分享,让91个发展中国家官员倾心不已?
鲜少有人知道,碧桂园集团除了地产业务的扩张,也同步肩负中国与国外使团沟通桥梁的作用,尤其是在企业发展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平衡议题上,更是拥有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话语权。
这种话语权在9月20日至22日,在广东佛山举行的2018“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商务官员考察暨商务投资与旅游合作交流会上,可见一斑。
本次交流会由商务部主办、商务部国际官员研修学院与中国商业股份制企业经济联合会联合承办、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协办。来自菲律宾、巴拿马、喀麦隆、古巴、南苏丹、斯里兰卡和科特迪瓦等21个国家的91位商务官员组成考察团,走进碧桂园集团进行为期3天的考察与交流。
活动旨在使发展中国家官员和专家进一步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佛山市乃至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绩以及人文历史和百姓生活。并共同探讨中国企业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技术、贸易往来等方面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为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做出应有的贡献。
而碧桂园本着作为一个民营企业所需要肩负的企业使命和时代选择,为与会国外嘉宾分享了近几年来的扶贫项目,其先进理念和强大执行力深深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紧跟“一带一路”国策,深度开启精准扶贫之路
自习大大提出“一带一路”以来,碧桂园在资源协调、资金导入、人才培养等层面全方位、立体化进行着“万企帮万村”的精准扶贫事业,集团创始人杨国强先生也被习大大特别点名,表彰其为扶贫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
从1997年开始,杨国强先生便拿出了一半的身价创立仲明奖学金,帮助了9000多名孩子实现学习梦。到2017年,碧桂园与深圳大学战略合作,设立国内首个以“一带一路”冠名的最大的民营企业奖学金“一带一路·碧桂园奖学金”,到同年碧桂园联合中山大学设立“中山大学碧桂园·夏书章国际公共管理研究生奖学金”,为来自世界各国的IMPA优秀学生资助学习和生活费用,希望促进世界与中国在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积极交流。碧桂园通过资助优秀学子,实现“人才走出去,先进理念带回来”的长效扶贫机制。
2018年6月,碧桂园在现代农业品牌发布会上,与国内外17家合作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同时倡议成立中国“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产业发展联盟,希望凝聚政府、产业界、金融界、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共识与合力,促进沿线各国开展农业产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把受惠农业建设的千万农民推到了新时代下的发展上风向。
在这些动作背后,是碧桂园充分考量国情、充分了解现状而做出的决策,不仅通过对个人的帮扶实现精准扶贫,还通过建立切实有效的机制、整合各方面力量联动,让帮扶对象愿意且全力再回归到家乡进行建设。

下沉三四线城市,以产业盘活区域经济
除了碧桂园集团层面的扶贫动作,地产业务也充分利用其“经济连带效应”,走出了一条“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精准扶贫模式。
碧桂园深度下沉产业,布局广大三四线城市,除了考量用“五星级的家”提升当地人居品质的,还有着更为体系化、标准化的深度产业链渗透。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碧桂园在绿色长效发展观指引下的扶贫建设。
碧桂园于2018年6月与广西田东县、江西兴国县签订建设“智慧建筑科技产业(扶贫)基地”的扶贫项目。首期投入总共约15亿元人民币,重点帮扶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及广西省百色市田东县建档立卡贫困户。
该扶贫项目并非简单的资金投入,而是通过生产建筑模具、智能架体、集成卫浴、建筑机器人、建筑管线、建筑免拆模体系统等,同时开设人才培训、物业运营等业务。为贫困户提供技能培训及就业机会,推动贫困农民、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提高收入和生活保障。
如此一来,当地的扶贫工作就能通过产业带动,实现长效、精准的发展路径,真正决绝城镇化东风下的经济建设。

建立中国扶贫标准,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扶贫事业任重道远,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这其中牵扯的不止是利益的再分配,更是一种持续造血的探索。
扶贫最难的不是物质改善,而是从思想层面上的“扶贫”。大多贫困城镇人口往往恐于“思变”,维持着基本的生活状态。但往往这种情况下,必须有人站出来,通过自己的改变继而影响大家的改变。这里有两个例子充分说明了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整体扶贫的拉动作用。
匠心农民工张华荣在东莞打工,学会技术后返回老家江西赣州办了万民鞋厂,成为中国鞋王。近两年,到非洲办起了最大的鞋厂。去年国家领导人到埃塞俄比亚访问,看了这个鞋厂给予了高度赞扬。农民工周群飞曾在深圳打工,他看到了商机,开创了手机屏幕工厂,后来返回老家湖南办起了手机屏幕厂,使2万的农民工脱贫。
基于此,碧桂园深知典型的示范效应,才有了上文提到的“民营企业奖学金”设立。当然,这也是杨国强先生自己的经验所得。
同时,扶贫事业也忌讳“坐山吃山,坐水吃水”的消耗性建设。这就需要一种科学、绿色的扶贫发展观。正如碧桂园的产业链导入,在根本是杜绝了短视的扶贫方式,转而以因地制宜地产业布局实现持续造血功能。
最后,扶贫事业还应该是开放共享的。开放是指在比较中互学互鉴,鼓励竞争,从善进步,追求卓越的文化。可以是积极进取的国家、积极进取的行业、企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而共享,则是遵循“共享理念”,强调“享有而不必占有”的发展观,也即扶贫事业应该是一个“去边界”的行为模式,但凡有利于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提高的产业和模式,就应该大力推广实施,纳入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体系当中,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享、理念共享的先进扶贫方式。正如碧桂园在广西和江西进行的产业扶贫试点项目。
以上不仅是碧桂园通过长久以来的扶贫事业所得的宝贵经验,也是有效加码扶贫势能向更加多元方向发展的全新尝试,更是促进城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动能。
通过解读聚光灯背后的碧桂园,我们会发现,当其他房企还在执着挺进一二线城市,并攀比销售额排行榜时,碧桂园其实已经默默践行着自己的企业使命,从“点对点”的传统扶贫模式出发,不断尝试探索,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可复制、可变通的精准扶贫方法论,这也是基于碧桂园本身的企业基因和产业链铺排有着密切关系。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这是我们平常看不到的碧桂园,却也是更加令人尊敬的碧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