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多多- 第十一届历史学前沿论坛在长春召开 会议-中国学派

蒋多多| 第十一届历史学前沿论坛在长春召开 会议-中国学派

蒋多多
9月15—16日,以“认知与阐释: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与真理性”为主题的第十一届历史学前沿论坛在长春举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王利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张江致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孙麾、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韩东育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刘晓东主持开幕式。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等全国40余所科研机构与高校的8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王利民表示,在全媒体时代的新形势下,学术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近些年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沿着开门办报办刊的路径不断进行探索,围绕学科建设、话语体系建设等同一些学术期刊、机构进行合作与探讨,设置具有建构性、立论性、话语体系性等特点的议题,以期打造出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命题。沿着这样一条路径,通过全国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鼎力合作,一定能够取得无愧于时代的学术成果。
孙麾认为,学术研究与学术期刊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在打造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进程中,通过举办学术、学科会议聚人、聚文、聚题,有利于学术研究朝着自觉化、主体化、整体化的研究方向发展,攻克学术难题,实现重大理论突破,产出重大成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生产方式。

1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
历史研究的根本宗旨是把握历史大势、揭示历史规律,为人类提供经验借鉴。历史唯物主义是把握历史大势、揭示历史规律的唯一科学理论。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副教授张雨对古代中国的租佃制、地租形式及地租率变化趋势等研究,重新进行分析和评述。他认为,要理解和分析中国古代的租佃制以及封建地主制经济,需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金铮认为,历史研究方法的内外互补十分重要。“要想赢得国际学术话语权,确立学术自信,只有采取‘外向’和‘内向’及其相互作用的视角才能实现。”他说,外向视角就是遵守现代学术体系和学术规范,以高超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成果争得国际话语权。内向视角则是由中国学者寻求本土历史资源,建立一套为国际学术界所认可的规则,掌握话语权。以中国特色、中国标准引领现代学术方向,掌握国际学术话语权是中国学术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获得学术自信的根本之路。
2在历史长河中接近历史真相
科学的历史阐释是理性的公共行为,符合公共阐释的特征。最近中国学者提出的公共阐释论,为建构新时期的历史阐释学提供了学科理论基础。
“人类对于自身历史的认识能力,既受到主客观历史条件的局限,也会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不断提高,从而在历史长河中逐步接近历史真相,并且丰富和深化对于人类历史发展动力和深层次结构的认识。”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周育民认为,历史研究者只能在历史潮流之中把握历史,这是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也是“历史真相”的一部分。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学系教授张耕华认为,历史书写的素材总要以“真”为选取标准。无论是有关历史的单个判断,还是有关史实的理解和解释,或者是组织素材进行历史叙事,学者都要对史实之“真”、理解之“真”、解释之“真”、叙事之“真”,进行充分有效的鉴别。
“文献学和考古学被认为是历史重建的两条主要路径。在当下的学术环境里,对于这两门学科的结合与互惠,我们应当换一种思维。”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陈淳认为,从考古材料获得的大量信息可以补充文献研究的历史,并为文献研究提供一种全新视野。学者在力求做到客观的同时,还要对自身的局限性和不足有清楚的认识。这种科学的“二重证据法”应该成为21世纪中国古史重建的必由之路。
3注重运用新方法新视角
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历史记录的是大势,是对历史规律的探索和确证,而非碎片化的个人经历和记忆。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运用新方法新视角对一些历史问题重新进行了阐释。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生将空间生产理论引入南京大屠杀研究,分析该事件中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以及历史记忆问题。他认为,在南京大屠杀的空间里,中立国人道者进行了空间生产的尝试,他们创建的南京国际安全区,展现了战争环境里个人努力所能达到的高度和空间生产的功能。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构建了一个缅怀历史、体现和平理念的空间。2014年起,我国连续在这一空间中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使得空间的政治性获得新的时代意义。
韩东育通过分析“封贡体制”的制度渊源与东亚伸展始末提出,对封贡过程中无数委曲繁复事端的成功应对,体现了传统中华伦理及其制度在驾驭区域关系、维护区域稳定等方面曾经拥有的价值优势和掌控艺术。“封贡体系”既是促进东亚共同或相近价值体系的形成、实现“文明共享”、提升人的质量这一重要目标的必经程序,同时也为秩序所及的时间和空间布设了一个培育异己力量的理念框架。以“民族国家”为形式的“条约体系”,不过是给东亚裂变提供了合法化依据的“国际法理”,它是“助力”,而非“主力”。“封贡体系”的终结来自于内部的拆解,借助西法威权来完成这一任务的是日本而不是西方。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院长黄纯艳通过“华夷”和“中国”观念的弹性运用,揭示政治环境变迁对宋朝观念的冲击与影响。他认为,两宋总体上采取大力“尊王”而消极“攘夷”的做法,虽然宋朝所面临的华夷观念和“中国”的困境是中国古代历朝的普遍问题,但其解决办法则有时代的特殊性。
本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东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东亚文明研究中心(东亚研究院)承办。据悉,第十二届历史学前沿论坛将于2018年在云南大学举办。
原题: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深化历史认知与阐释——第十一届历史学前沿论坛在长春召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