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多多- 社会发展学院第二期博士生公共论坛顺利举行 动态-《社家茶坊》

蒋多多| 社会发展学院第二期博士生公共论坛顺利举行 动态-《社家茶坊》

蒋多多
2018年11月30日12时,
社会发展学院第二期
博士生公共论坛圆满结束。
2018年11月30日上午10点,我们在法商楼北楼525会议室举行了我院的第二期博士生公共论坛。博士生公共论坛的设立旨在为我院博士生提供一个跨学科、多领域的公共性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拓宽博士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博士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思维,全面提升我院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第二期博士生公共论坛,我们邀请到了人类学研究所的吴旭副教授莅临指导,由人类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王蕾和民俗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张海岚向大家分享她们的研究收获。

首先,王蕾博士生与我们分享了她的研究《教育想象与身份再生产:关于IB学校的民族志研究》。王蕾博士生通过田野个案的方法揭示民办国际学校中自费留学群体文化的真实性和能动性,以及实践背后交织的制度性身份妥协、身份救赎、教育想象等。王蕾指出当今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其中自费本科留学生占主体。在大众媒体和学术研究中,这一自费留学生群体常被描述为来自不满于国内本科教育质量的社会上层家庭。但通过对上海及周边城市的两所民办国际学校的田野调查发现,自费留学群体正呈现“去精英化”的新趋势。国家层面的制度性身份筛选与分流政策提早地将教育轨道内部的筛选与个人身份认同连接在一起。王蕾博士生试图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自费留学群体的社会意义进行诠释,更加深入地理解教育-社会再生产机制。

本次博士生公共论坛第二位主讲人是张海岚博士生,她分享的主题是《从感官到价值:当代普洱品饮习俗的养成与消费神圣性的建构》。张海岚博士生认为当代普洱茶经历了一个价值重构的过程。普洱茶由边销茶的“土特产”成为象征都市中产群体的“品味”之物。在普洱茶价值重构过程中,它并没有遵循经济学中的价值由供需及其“凝结在产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时间”的概念,而是通过仪式建构和语言叙事,将审美、品味这些感官刺激的词汇转化为可以估价的价值,建立了时空神圣性的消费认同。

吴旭副教授认为王蕾博士生的选题很好,她通过教育想象将自费留学、富二代等当今社会的抓眼现象整合在一起。他肯定该文章在学校空间营造等方面的出彩之处。同时,吴旭副教授给出了如下建议:对教育想象进行一个文献方面的梳理,以此作为铺垫引出自己关于社会想象的定义;进一步思考中层阶层与精英的含义,尝试找到一个能描述自费留学群体所属家庭的复杂特点的术语;思考为什么这些家庭会愿意花费很多的资源去追求社会身份。
对于张海岚博士生的议题展示,吴旭副教授表示他通过讲解了解到了普洱茶是如何成为精品的。他认为该研究田野氛围足,故事多,资料详细。他从地名、叙事、空间生产以及仪式这四个方面给出了建议。此外,吴旭副教授还建议张海岚博士生对普洱茶和不同类型的茶与酒带来的感官差别进行比较。
在吴旭副教授点评结束后,参加论坛的各位同学就两位博士生的议题进行了一番讨论。
至此,第二期博士生公共论坛顺利结束!
图 | 李闪闪
文 | 程丽跃
编辑 | 荆建航
社会发展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
2018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