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多多- 精选 老人带孩子好不好?终于有人说透了…-教您当个好妈妈

蒋多多| 精选 老人带孩子好不好?终于有人说透了…-教您当个好妈妈

蒋多多
梁先生也很无奈,这都什么玩意,好的不学,偏偏学了这些粗口。

再看另一个故事:
小松今年8岁,因为父母工作调动,5岁就送到老家县城里给退休的干部爷爷带。5岁前的小松还有些调皮捣蛋,但给爷爷奶奶带的这三年里,一回来变了个人似的,做事有规有矩,待人有礼貌,眼神纯净,心地十分善良,校里校外、邻里乡亲都非常喜欢这个孩子。
那天爸爸在沙发躺着午休,电视机一直开着,小松原本在房间鼓捣着自己的玩具,想出来客厅拿水喝,他看到爸爸睡着了,蹑手蹑脚的,偷偷拿着遥控器,把音量按到最低,然后轻轻拿水壶倒满水,又蹑手蹑脚地走回房间,连门都不敢关,怕有丁点声响吵到爸爸,他就坐在房间的地垫上,静静地看动画书。
这一切,其实都看在爸爸眼里,
后来他问小松:
“儿子,中午爸爸看着电视你怎么把声音关没了呢?”
小松一脸诧异:
“我看你睡着了呀,电视声音大会吵到你。”
“谁教你的呀?”
“爷爷说别人午睡的时候一定不能发出声响影响别人。”
爸爸十分欣慰,晚上打了个电话回家,
感谢老父亲对孙子的教育。


教育家塞德兹就说过一句话:
人如同陶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一生的雏形。
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粘土,
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雏形。
所以,孩子谁带不是重点,重点是带孩子的那个人怎么样!
但在很多年轻一代的观念里,隔代育儿=反科学育儿,当然不可置否一些老旧的错误方式,但总的来说,单单就带孩子这事,年轻人还真没资格说老人。

讲一个身边真实的故事:

在厨房洗菜的老罗探出个头说:
“看,我儿子好带吧,一部手机搞定!”
我不敢苟同,这么小的孩子,却中了手机的魔怔,这对眼睛健康有影响不说,让孩子沉迷手机怎么看都不是一件乐观的事吧。
再看老罗两夫妇,只要在家,要么开着电脑玩游戏,要么躺着玩手机煲剧,周末也不出去带孩子走走。
这不是爸妈惯着的还能有谁?

鲁迅曾说:“儿童的行为,出于天性,也因环境而改变,所以孔融会让梨。”
直接接触孩子的人,就是最能形成直接影响的环境,
但这有一个误区,市面上很多打着早教旗号的教育机构,误导许多年轻家长本末倒置,将超前教育摆在了头等位置,其实,比起让孩子过早接触钢琴、绘画等,并不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专业技能,反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人格教育。
这一方面,隔代教育,有着不可比拟的前瞻性——
·成型人格
孩子从小的人格成长,身边的大人是唯一的导师,很多情况下,年轻父母尚未拥有成型的人格。
在很多事情的处理、情绪控制上都稍显稚气,隔代老人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三观,作风正直纯朴,能给予孩子正能量的人格影响。
·心理支持
现在的育儿市场乱象严重,各类育儿书籍和信息铺天盖地,对新手父母来说遇上事时会不知所措,老人的存在无疑为年轻父母提供了许多心理支持。
一位年轻妈妈曾说,宝宝生病了,她和老公记得团团转,不知所措,只是一门心思带着孩子去医院,也不知道准备什么,在一旁的婆婆也很心急,但手里不会闲着,给宝宝又是包抱毯,拿尿布,毫不慌乱,看到婆婆“淡定”神奇,内心的紧张焦虑可以缓解很多。
·融洽家庭氛围
婆媳矛盾向来困扰很多人,其实这源于婆媳之间了解甚少,当因为带孩子而彼此真正相处时,双方的感情可以因为对孩子的尽心更融洽。
俗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多沟通,不事事追求是非对错,这样一来,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大家相处甚欢,皆大欢喜。

儿童心理学认为:
孩子的心理成长需要一个稳定的家庭管理模式。
对于0~3岁的孩子来说,前期的成长需要的是能够感受到家庭成员的稳定分工,
这时候隔代人的教育介入,可以更让孩子拥有更全面的人格。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不是车间倒模生产的“零件”,就因为这样的独特性存在,才让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拥有无限可能。
只是,一个有远见的父母,会将可能放大到孩子的方方面面,会给孩子营造一个科学而健康的成长环境。
学前教育专家肖巍教授曾说:
“放下父母年轻没经验、老人过时育儿不科学的偏见,对此执念的人,都是愚昧的。”
不管谁带孩子,一切都在于人本身,跟年龄、时代都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