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多多- 盘点这些流传千年的农耕用具,你认识几个? 趣读-东方创美

蒋多多| 盘点这些流传千年的农耕用具,你认识几个? 趣读-东方创美

蒋多多“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读为本”、“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等,都是反映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一种意识形态,这种状态不仅丰富了人们劳作的动力与幸福感,更主要的是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以及传统的延续。农耕的生活用具实在太多了,五花八门,样样皆有。
正如一首歌谣所唱:
犁杖耙耱镢锄镰,叉刮镢锤斧夯铲。
绳索套项驴安眼,驮笼驮架马骑鞍。
桶笼箱筐加水担,升斗口袋和褡裢。 
刃镰麦耙芟麦秆,杈杖扫帚推刮板。
扬场晒籽用木锨,石槽铡刀硙子碾。
锅碗瓢盆瓮坛罐,壶杯钵匙筷碟盘。
刀擦杖刷与风函,尺镜针锥钳镊剪。 
桌椅板凳床柜案,簸箕面渠箩笸篮。
麦耧秋耩播希望,板锄露锄抡得欢。 
手头家具样样全,人勤春早仓囤满。

作为先民农耕智慧的结晶,农业文化遗产和殷墟的甲骨、商周的青铜、绵延的长城、汉之赋唐之诗一起,共同勾勒出中华文明的精神画符,农业用具不仅承载着文明的根脉,更蕴藏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

今天,
我们就一起盘点下那些古老的农耕用具
1箩筐

用竹篾编制的圆形篾制品。主要用于从地里收粮食回家或用来盛装所需晾晒的粮食。箩筐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使用,尤以西南地区为盛,是农村生活的必备工具。如今部分地区还保留着,只是用的人越来越少了。
2独轮车

独轮手推车是一种简单的运载货物载人的传统农用工具,在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独轮车的雏形,史书上称为鹿车,三国以后,独轮车在民间被广泛应用在农业生活中,史料《天工开物》有详细描述,至于独轮车的发明者,目前还没有公认的结论,有人偏证独轮车是从诸葛亮的木马牛流演化而来,也多为一家之言的臆断。
3纺车

纺车是采用纤维材料如毛、棉、麻、丝等原料,通过人工机械传动,利用旋转抽丝延长的工艺生产线或纱的设备。纺车通常有一个用手或脚驱动的轮子和一个纱锭。
4捣臼

古代捣谷碾米等粮食加工的必要器具。也是以前在农村常见的一种生活用具,你的爷爷奶奶可能就用它舂米做过年的年糕。
5簸箕

有两种物品被称作簸箕,一是一种铲状器具,用来搬运稻谷等杂粮。二是用藤条或去皮的柳条,竹篾编成的大撮子,扬米去糠的器具。它的优点是窝深、掌平,簸箕不撒粮食和簸物。在农家,簸箕是家庭生活的必备之物,一张簸箕用得爱惜点可以用人老几辈子,最少也可用十几年。
6蓑衣、斗笠

最早的时候,农村没有雨伞之类的东西,下雨了时这个蓑衣斗笠就是必须品了,这个历史沿革也比较久,斗笠是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沿,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在江南农村一带,几乎每家每户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中,他们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头上,成了自己生产生活中的必需品。
7稻桶

稻桶是一种用来脱粒的传统农具,半个世纪以前,在早稻、晚稻收割时节,总能看到有农民轮流用稻桶甩打稻谷。有的底部装有H型的很粗的平行竹档,称“稻桶拔”或称“泥拖”,目的是方便在水稻田里拖行;如果稻田干枯,就不需要“稻桶拔”,用手一拉,稻桶拖行也较轻松。
8扇车

扇车主要用于清除谷物颗粒中的糠秕,由车架、外壳、风扇、喂料斗及调节门等构成。工作时将粮食放进上边的喂料斗,手摇风扇,喂料斗下边就有风吹过,开启调节门,谷物在重力作用下会缓缓落下,密度小的谷壳及轻杂物被风力吹出机外,而密度大饱满的谷物,直接流出在下边出料口。这样,就把糠秕与谷物分开。
9木犁

以牛牵引用于翻土,犁铧、犁壁为铁制,余皆木制。2000多年以前西汉的农具图谱,便有的犁的记载。一张犁铧,由犁尖、犁镜、犁床、犁托、犁柱等多部件组成,再配上一个横8形的犁辕,无论是入土角度,还是翻土曲线的牵引点的选择,完全符合力学原则。当今,世界各国制造了几百种机引犁,而它们的主要结构、基本设计,也跳不出西汉木犁的基本原理。
10竹耙

用竹子做的耙子,前面的耙齿用火烤使之尖部弯曲,冷却就会固定。过去农村家家种稻谷,大家会挑一个好天气,在村子的宽阔地上用竹耙把稻谷摊平,让稻谷充分晒干。场面非常庞大,稻谷摊在地上,黄灿灿一片,十分壮观。
11升子

民间称量和盛放粮食的工具,一直流传这样的说法:“十升为一斗,一斗粮食三十斤”,那么一升约合为三斤,升子现在已经基本退出了人们日常生活,成为难得一见的民俗旧物。
12药碾子

主要用来加工中药材,尽管如今新一代中药研磨机广泛应用,但是古老的中药碾子仍在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以上盘点的这些农耕用具还不够你涨姿势,那么彩蛋来啦!

射阳黄海湿地国家农业公园
作为中华农耕文化的集大成者定会让你一饱眼福!
射阳,
一个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最东端的小城,
湿地与丹顶鹤和谐共处,
渔樵耕读在这里演绎着千年不绝的生态文明。

射阳黄海湿地国家农业公园,
”中国南北地理农耕文化的IP定位“
充分展示农耕时代的生活方式和信息时代的审美境界

穿过中国第一个3D立体门区“农耕之门”
农业绝景观光、湿地农业猎奇,
濒危动物保护、农场生活方式体验……
处处皆是景观,移步全是名胜,
本土文化,世界农业诠释着它古老又全新的创意。
不同季节的物种,
不同地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里聚合:

古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
古朴的农耕文明传承华夏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脚步。
今日农业科技、农业景观,
农业创新见证了农业的全新革命。
农业公园,一脉传承,
将全景再现农耕文明的发展脉络,
传达给游客古今农业的时空记忆。



集南北农具特色于一身的动态地标性景观“天犁”;
集天地、水利于一体的景象景观地标“云镜”;
覆土型建筑农耕博物馆、“南北”温室;
集展示与景观地标于一身的“菊花台”……
一系列精心雕琢的人文景观,
成为南北方农耕文化的守护者,
为农耕文明的活态传承,
提供了一个鲜活、生动、丰富的样本。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