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多多| 粮站与小吃的趣事 城南旧事-新街口CBD党委
蒋多多
本文共1070个字,大概2分钟读完。
作 者 说
王裔华:六朝古都南京,文化源远流长,有说不尽的故事,讲不完的话题。我的祖籍是扬州,但我生在南京,长在南京,特别是在城南生活了 47 年,对这里的一切比较熟悉,有着美好的记忆和割不断的情结,旧时城南的一草一木,闲情轶事不时浮现在眼前,难以忘怀。
城南旧事——
粮站与小吃的趣事
在计划经济时代,购粮油是凭票证的。
粮站一般都设在大宅院前院中,因为房屋面积大,好贮粮。拉板车的运粮工按时将一车车的粮食运送到粮站,搬运工人将上百斤的大米扛上肩送进粮仓里,粮仓堆得像小山似的。那时,居民粮食定量供应,居民每月定量 28 斤,工人 32 斤,重体力工种的 36 斤,而食油每人每月只有半斤,困难时期,每人只有二两五,机关干部的粮食定量每人每月也只有28 斤,因此,愿意到机关工作的人并不多。
每月到了 15 号发工资,家家都去粮站排队买米打油,把当月最基本的生活问题解决好。那时大家都争着买中熟米,不愿意买大米,这并不是中熟米比大米好吃,而是中熟米便宜,只有 1 角 1 分钱一斤,且出饭,抵饱,而大米要一角三分九钱一斤,相对贵些,又不出饭。对粮站的站长大家还是高看一眼的,因为,他可以给你带来粮油供应信息,什么时候进中熟米,是新米还是陈米,哪种菜油、豆油便宜,他可以娓娓道来,其地位绝不亚于现在政府机关的处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熟米逐渐退出家庭的餐桌,粮站也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街门口粮站的一位老站长不仅业务熟,而且还会讲故事,夏天,到了饭后乘凉的时候,我们一班小朋友就会围坐在他身旁聚集会神地听他讲故事。
城南老字号餐饮店多,像蒋有记有牛肉锅贴,永和园的水晶包,奇芳阁的蔬菜包子和酥烧饼,莲湖的甜食,老正兴的全家福,六凤居的葱油饼、豆腐脑,包顺兴的鳝鱼面,刘长兴、四鹤春的小笼包子,这都是老城南人所熟悉的。1970年3月,我们中学毕业进了工厂,为了庆贺自己跨入工人阶级行列,几个同学还到蒋有记“抬石头”,花了二块钱,美餐了一顿。
其实城南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吃店、小摊贩做出的小吃也很有特色,如位于集庆路的王长兴面馆,早上卖的阳春面十分火爆,阳春面有干挑和汤面,一角二分钱一碗,经济实惠,口感极好。在钓鱼台附近有个卖豆腐干大胖子,他用竹笋、豆芽等配料煮出的豆腐干味道香甜,常常供不应求。油大饼、呛大饼、烧饼油条是居民早餐的主要食品,这些早点虽然便宜,赚不了几个钱,但家家店铺做的烧饼油条份量足、味道好、又环保,如果食品做的不地道,无人光顾。
每当想起那时的小吃,
总有一种对过去艰苦而纯真生活的眷恋。
来源:秦淮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