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艺术家夫妇在上海闹市僻一方画室,过的日子就像“浮生六记”-刻画
“眼前多少离人恨,对花长叹泪偷涟……花貌好,是木樨,广寒曾带一枝归。”
——明末清初·《花笺记》
”
看高茜的画,很容易被“吸”进去。空旷的画面上如月疑云,常常只有一方桌布,一只花瓶,或者一只高跟鞋,兀自静立。每一个繁复的细节,都被细腻的笔触一一勾画出来。画面上隐隐流动着一股私密而内省的气氛,似乎在絮絮倾诉,而观者要做的就是仔细倾听毕家军。
高茜的先生张见自己也是画家,他把高茜的作品定义为“工笔静物画”,在他看来,高茜的画具有一种慵懒的、女性化的都市贵族气质,“透现出一种文学性的美”。在他的眼里,高茜“更像是一个作家,而不是画家”,她笔下的那些物件——“一面平实的镜子,一把造型温软的木梳,一只让人忘却岁月的绣花裹足……无一不彰显出那种对于女性内心世界的关怀。”
作品《花笺记》
高茜和张见相识于南京艺术学院,读本科的时候,人物、花鸟、山水,什么都学。念研究生时,两人专攻工笔人物,“那个时候,我的闺蜜常常成为我的绘画题材”,高茜说。直到从南京到了上海,进了大都市以后林甸天气预报,高茜发现木凡的天空,自己笔下的作品反而变得越来越内化,从画人慢慢变成了画物。物之中,她画得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花,伴以自然界那些微小的生灵,一朵翩然而至的蝴蝶,或者一簇透明而轻灵的蜻蜓。作品的命名也开始变得越来越空灵了,“比如说以前画的画叫做《条纹桌布上的瓶花》,慢慢地变成《独角戏》、《若即若离》、《忧郁症》,从一个比较表面的自然状态,变成更多地诠释内心的想法。”
高茜在作画
2007、2008年左右,高茜开始画香水瓶。“我比较喜欢用香水,曹小小因为我对气味比较敏感。”她画了一个香奈儿5号的香水瓶桃花吟,里面关了一只蝴蝶,放在一块绣花蕾丝桌布上,命名为《睡衣》。后来,她又陆续创作了《合欢》系列、《游仙窟》系列、《花笺记》系列等作品。
作品《玉交枝》
张见的作品也是“新工笔”流派起点卡盟。“本科毕业创作的时候选择了工笔,现在想来,就是不自觉地表露出了你对某一种创作方式的偏好。”张见说,“二、三十年来,我一直使用工笔的方式来研究,怎样精微地表达物象,以及物象背后的心象迪高乐。”
就像川端康成说的那样:人看花,花看人,人看花,人到花里去,花看人,花到人里来。
作品《桃花源》
“九十年代中期,我借鉴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的图式墨子攻略,试图融合到唐宋工笔画的传统中。当时面对过很多不同的质疑,其中有一种声音甚至是说,这画的还是中国画吗?”张见回忆,“但其实我认为,不管我飞得多远多高,始终有一根文化线索的绳子拽着我,就是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张见有不少作品尺寸非常大,一米多乘两米,有的时候画面长度还要超过两米。也因此,2016年12月,两人搬到了现在的工作室,是从一栋别墅改建而来,高茜的工作室在二楼星速空痕,张见的工作室在一楼,层高四米多。“就是想给自己一个更好的空间,给自己的创作在生命当中最旺盛的时期提供一些更便利的条件。”
一楼的地面用水泥直接做了地平。两人都是画家,对颜色和质感都有相当的要求,用白水泥嫌太白,黑水泥又嫌颜色太重太沉闷,经过反复试验,最后用了50%的白水泥调和了50%的黑水泥,产生了一种灰色。“因为是人工调出来的,不可能像机器搅拌的那样均匀,但是出来的效果恰恰更自然”,张见说。
两人都好古,在这个兼起居功能的新工作室里,处处可见他们从世界各地淘回来的各种古物:书法、绘画、瓷器、陶器……
入口门厅里,挂着一张1836年、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地图。餐厅里搁着一块日本淘回来的江户后期的木匾,上书“寡默养素”四个汉字,异世勾魂主人放在这里,是因为觉得“特别符合自己的心情”。
书架上放了一件宋代瓷碗万鳄深渊,碗身用写意的手法刻了三团凤文。碗口略有磕碰,不能算是全好品相。“有人问我,为什么你要买这件(残品)呢?”张见说,“我的思考方式很简单,因为我们都是画工笔的,我们对线条有着自己的理解。一个画家,在一个带着曲面的瓷器表面,使用毛笔提按顿挫,能不能勾勒得这么精到?这样想的话,这个宋代的工匠,用的还不是毛笔,而是刻刀,模仿毛笔,最后效果比起毛笔来是有过之而不及。所以我会被这样的艺术品打动。”
一楼的整体色调偏深色,空间开阔,风格显得利落、硬朗一些,二楼是女主人的地盘,以明快的白色调为主,装饰不多,但是小地方很细腻,例如墙上挂了一幅卷轴魔鬼的精神,仔细一看,并不是绘画,而是刺绣,桌面上放置了一些造型精美的瓶瓶罐罐和小玩意儿,有太阳的下午我爱雨夜花,阳光会从窗户里洒进来,落地镜前便铺了一层略显迷幻的光影高邮龙吸水。
高茜在院子里养了很多花妖精当道。“朋友送了很多欧洲月季,品种很多,名字也好听。有的叫蓝色阴雨,在阴雨天会呈现出一种蓝紫色,还有的叫自由精神、天路、粉色追忆等等。另外,我们还种了竹子、迷迭香、金银花,我喜欢金银花和迷迭香的气味。另外还种了琵琶、杨梅,到结果的季节,有很多果实可以食用。”
“朋友都喜欢到这里来,我们也喜欢带着朋友到这里来。因为作为艺术家,更多人会想知道我们的工作状态,也很想了解我们是在一个怎么样的环境当中工作的。”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