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董卿罕见发飙,竟然直接开骂,事情搞大了!-万物有成理
点击上方蓝色字免费订阅~谢谢~
董卿罕见发飙,竟然直接开骂,究竟是啥原因?
被严重扭曲的10大经典,老祖宗的脸都被你丢尽了!
一、无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民间谚语联对
一字之差,演变成反面派的“真理”!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话绝对是中国众多以讹传讹的话中最离谱的一个例子之一,初中生也应能轻易看出这其中的不妥之处。首先,这无毒不丈夫,就跟古人所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说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什么时候恶毒阴损,暗箭伤人的这种前缀也能放在前边来形容大丈夫了?
原来,这句民间谚语本来是个很好的句子,里边充分运用了对仗。显示出了一份阳刚有力的气魄,一个胸怀坦荡的男人形象就跃然于纸上。
以讹传讹的原因要从古时候文人的习性说起,在这副对联式的谚语里,“度”为仄声字,犯了孤平,念着别扭,很容易读为平声字“毒”,经过长时间的诈传,于是这句话,终于成了典型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例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原话里一个君子对一个丈夫,一个度对另一个量,本来是很完美的一个句子,可经过上千年的以讹传讹,竟成了“无毒不丈夫”这句现在我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我们都知道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先入为主,潜移默化。无毒不丈夫,我们天天在耳濡目染这个被篡改了的男人形象之际,心里的价值观人生观,难免也会受到些不良影响,天天看着电视里奸人怂恿主角干坏事的时候都用这句:“干吧!无毒不丈夫!”然后主角想想也对,于是五指并拢手掌上举,狠狠地做一个切的动作:“无毒不丈夫,干!”你能说同样作为一个男人,这东西看久了你的思维能不收到一丁点儿的影响么?关于这种语言的影响力量,我再举个例子,比如隔壁顶撞了我一下,这时候我朋友张三来了:用的是原版的好话劝我:“老话说,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你是个男人,就别跟他一般计较了。”张三这样说,我这个大丈夫当然再拉不下面子去计较这种小事,可如果另一种情况,张三来和我这么说:“这老话怎么说的?无毒不丈夫!你是男人,不能怂啊!给你刀,去做了他!”看看,我听到他这话,除了接过刀速度冲出去乱砍以证明自己是个男人之外,还真没什么好办法,你说对不对?
二、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原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因为《论语》的这句话,有人就解读为孔子歧视女性,甚至被认为是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虽然很多人这么认为,特别是现代人更加这么认为,但还是有人在为孔子鸣不平。孔子一贯的思想是平等、仁爱,爱人如己,他怎么会歧视女人。
首先,提倡实践“为父母守三年之丧”,充分证明他是一位孝子,他孝敬的不仅只有父亲,而且也有母亲席小军。
孔老夫子深为推崇《诗经》,他认为懂《诗》经是道德修养的第一步。还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在《诗经》第一篇里,孔子就选的是《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当我们仔细翻翻这部经孔子修订整理后的著作时,就会发现里边很多篇幅都在歌颂女子的青春美丽、大方善良,歌颂了当时男女平等、自由恋爱的浪漫氛围,也批判了一些男子对女子始乱终弃的行为。一个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的优美和浪漫的句子放在全书第一篇的孔子,一个对女性美着力夸赞、对爱情大加讴歌的孔子,会是歧视妇女的人吗?另外,从《诗经》中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我们可以得知,从三代(夏、商、周)以来直至孔子所生活的那个时期,男女是相当平等的。说孔子歧视女性,不仅和孔子的思想不符,更与当时的社会风气不符。
如果孔子把女人当成道德卑鄙的小人,他会这样描述人类美好的爱情?何况孔子从小就是母亲独自把他抚养大,他尊重母亲,能瞧不起女人?有人根据古文特定的语法,发现《论语》的句式多用对偶。例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以从语法来看,这里的“女子”和“小人”是意思相近相似的词。按照“人之阳曰男,人之阴曰女”,这里的“女”其实是一个形容词“阴性的”,“女子”就是“内心阴险狡诈的人”,全句就成了:那些内心阴险狡诈、人格卑鄙龌龊的人是最难以相处的。亲近他们,他们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又会怨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孔子批判的是被“养”起来的狡诈卑鄙小人。想想什么人才能养小人?君主啊!所以这句话是指君王身边的小人。这些人,亲近了会变得无礼傲慢,远离了又会心生怨恨。
还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说这句话时的背景。孔子是在卫国之行后发现自己不仅被卫国君主欺骗了,还被卫国君主身边的小人仗势愚弄。孔子于是指责卫国君主听信身边小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离开卫国之后,就发了感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那这后面一句怎么解释呢?就是说你作为一个君主,对那些后宫没什么本事的拍马小人太亲近了,他们就会得意忘形,忘了自己的身份,开始用你的权力胡做非为,而你疏远她们吧,她们又要埋怨,是非常麻烦的事。孔子之前戴夫号飞船,妲己误国,烽火戏诸侯。孔子之后,宦官小人当道,皇后外戚乱政的桥段更是屡屡上演,不可枚数。知道了这些历史背景和人生经历,再看看孔子的卫国之行,一切都明白了。
回头想想,孔老夫子这句话多英明!
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原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易经》比较费解的是“君子以自强不息”。很多人都把它理解成“君子应当自强不息”,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以”在古文里是“用”的意思。其意思应是“君子以之自强不息”,就是君子用了它以后就会自强不息。这里的“之”,就是指“天行健”。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天道的运行是最健朗的,君子通过顺应这种规律,使自己变得强壮,生生不息,而不是让君子埋头苦干不松劲儿的意思。这种处世之道,在古时候几乎人人都懂,老子不是也说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从“我”出发,站在一般人的思想境界中来思考《周易》。“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理解就会很肤浅,很肤浅。即做事情,只想着尽量不求人,要“自强”,所以,给人的印象是清高,个性强,争强好胜。
《周易》的“三才观”告诉了我们人类,天生人,地养人,人是天地造化的杰作,天地有生养万物之功。相对于天地而言,人的形体何其渺小,人的生命何其脆弱,人的寿命何其短暂。但是,人可以取法天地的精神,通过道德修养能效法天地,达到天地合一的水平。效法天地的道德,修养自己,人类也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自然和谐的生活在地球之中,这样人类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
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秦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又是《论语》中的一句经典台词。“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只要让他们做事就行了,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做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但是这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侯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断”的过程,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在这里插一句,孔子的文章为什么被后人引用得非常多呢?这其一当然是孔子本身的名望使然,其二,则是因为他的语录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一来,后来的人无论是谁,抱着什么目的,都可以从孔子的话中断章取义地引用其中的相关部分,再加以自己个人倾向的理解和句断,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比方说现在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前文来看,我们孔老先生前边一直在讨论诗礼乐这三种东东的教育问题,可怎么后边一下子就变成去教帝王权术的训诫了呢?原来,这又是后人别有用心地断章取义,刻意在句子的中间用一个不恰当的“句断”使这句话产生了歧义的缘故。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快手刘,不可快乐男声谭杰希,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看,谈教育谈得多深刻啊。解释如此通顺,而且更加贴近“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夫子的本意。怎么下面劈头盖脸就来了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变成向帝王们教诲愚民政策的训诫了呢?为什么要让孔老夫子背两千多年的黑锅呢?
五、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原句: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礼记》
长期以来在中国人头脑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旧社会阶级压迫”的铁证。我们不妨翻开典籍,看看历史真相。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于《礼记》赫氏门徒。“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
《礼记》这段原文是记载具体的乘车礼仪。根据上下文,“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其实应该分为两句话,逗号应改成句号。“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这是讲一般乘车礼仪。
两车相遇,要相互表示敬意。上级遇到下级,不用下车,但要扶着车前横木,点头行礼;下级遇到上级,就要下车行礼;至于庶人,在先秦人看来,他没有当官食禄,就不必行这套礼数。这和现代公司礼仪只能约束公司内部是一样的。
“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这是讲对违反乘车礼仪者的处理。对于违反乘车礼仪的下级,如果级别是大夫,国君就不能用刑罚羞辱;国君也不能带着行刑者在身边恐吓下级行礼。也就是说上级不能暴力逼迫下级对上级礼貌。现代公司不也讲要人性化管理,老板对经理层要客气吗?“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这是讲特殊情况下乘车礼仪的变通。
这是先秦封建制礼仪,都是合情合理的,古人的纯朴可见一斑。这哪有什么“阶级压\迫”色彩?就算是后人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混合成一句话,割裂了《礼记》中具体乘车礼仪的语境,古人也没有认为“礼不下庶人”就是指对百姓无礼,“刑不上大夫”就是指贵族可以无法无天。
六、女子无才便是德
原句:人亦有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隋唐演义》
这句“女子无才便是德”总是让女权运动者恨得牙痒痒的,他们以为这句话是大男人用来贬损女性的!然而事实非但不是这样,而且完全相反!中华儿女们对这句话的误会可大了!这话又怎么说呢?
本来这句话的上联是“男子有德便是才”,而下联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第一句:“男子有德便是才”!这话是希望一个有为的男人,要以德行为主,以才干为辅的意思。为什么要以德行为主呢?看看现今社会这么乱,诈骗这么多,网路上什么希奇古怪伤天害理的事都有,这就是有了才干却缺乏德行的后果,总之,这句话是告诫每个男子要以德行为主的意思,而非叫男人不要重视才干。
而下联“女子无才便是德”又是什么意思呢?依然是劝女子要以德行为主的意思,而非贬辱女人不能有才干。这整个误会是因为错解了“无才”的“无”字所造成的。这个“无”字是动词,是“本有而无之”的意思,也就是“本来有才,但心里却自视若无”的意思。
举个例子来说,就像古人说的“无物”不是世上真的没有万物,而是在万物的围绕中,内心不起一点罣碍的意思;“无我”不是真的没有我,而是对于我的一切得失无挂于心的意思;“无念”也不是真的没有念头,而是没有妄念,在念头中依然自在的意思。
所以“无才”不是真的没有才干,而是“我虽然很有才干,但一点也不自炫其才,依然自视若无”的意思。古代的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却拥有过人的才气,还能自视若无,这不是非常高尚的德行吗?这句话明明是在褒奖我中华民族的女子,有如此高尚的德行!哪里有歧视女人的意思呢!而我们竟对这么好的一句话,误会如此之深,我们实在是以小人心度君子腹,是我们太对不起古人了!不是古人对不起我们啊!
每次同学们听我解释完后,女子们都大快人心,男士们也都如释重负,他们说我的解法太创新了!唉!我岂敢创新!我这解法都是古人的原意。不信的话,我把隋唐演义里的原文,引证予各位参考便知:
隋唐演义第三十七回:人亦有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才何必为女子累,特患恃才妄作,使人叹为有才无德,为可惜耳。故有才之女,而能不自炫其才,是即德!
故知古人所谓的“无才”,本来是赞赏那些有才的女子能自视若无,不自炫其才的高超德行,而非贬抑女子!是我们受到文字障碍的关系,误会了老祖宗的苦心,我们应该要对老祖宗深痛的忏悔,并且要以身为中华子民为荣的!
七、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原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难以置信的爱。——《庄子.养生主》
这句话常被挂在图书馆里,当作学习励志类的明言警句。
庄子的这句话其实是这个意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很危险的事情。
可见这句话并不是催促大家拼命读书,而是劝大家不要盲目读书,要合理利用有限的生命,处理无限的知识。这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尤其重要。
八、信则有,不信则无
人们在谈论神或善恶有报时,常说:“信则有,不信则无”。不信神的人对宗教最反感的就是所有宗教都要求“信在先,见在后”。我明明什么也没看见就要我先信,这不是自欺欺人、逻辑悖论吗?所以无神论者更认为宗教是愚昧的东西了。那神真是那种人们主观想象出来的虚幻的东西、一种心理作用吗?
有人知道,对那么多言之凿凿的神奇见证和神奇现象進行全盘否定,并不是合理明智之举,于是就解释了“信则有,不信则无”。可这个解释的本身就不成立,有就有,无就无,怎会因为你的信与不信而随意有无?乔丽娅我们知道,学校老师常常会这样,你愿意接受教育呢,老师会看管你多一点,如果实在不可教也,老师或许就看管你少一点了,反正有最后的“开除”在等着你呢。
也就是说,有与没有,不能建立在你信不信的基础上。本来就有的东西,你全世界70亿的人都不信,它也依然存在着。信与不信,是每个人的悟性问题,与每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思想境界相关,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以及生命的未来选择,却丝毫决定不了“有”和“无”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大多相信自己的眼睛,看不到的就不相信。那么试问,在现代高科技的检测仪器问世之前,有谁能看到X光、电磁波、各种射线吗?那么这些东西存在否?它们是在人类看到以后才存在的吗?显然不是。它们与万古宇宙共存,而且存在于不同的层层时空之中。就像人们所说的“头上三尺有神明”,神佛的存在也是遍布苍宇的,只是他们由人类肉眼不易见的物质构成。但是,毕竟有科学家和少数人类目击证实了神佛的存在。这不是什么迷信,神佛也是生命,也是物质存在,只不过与人境界不同,他更微观、更宏大、更超能,更接近于、同化于宇宙特性而已。现代科学也证实了,我们人类能看到的可见光的频段非常狭窄,即使用现今最先進的探测仪器,在这个宇宙中理论上也只能发现4%的物质,其它96%的物质理论上存在却无法证实,何况我们的眼睛?宇宙太深邃了,浩瀚而又神秘,有着事情无法用现在的科学来解释,但一定要有对未知领域的敬畏之心。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当你对神有着真正虔诚的信仰,你就能看到神的存在;你越不信神,神越不会显现出来让你看到,因为你道德达不到神给人的要求。佛家说:佛性一出,振动十方世界。神佛最看重的是相信神佛的修炼人。你连神都不信,甚至还可能诋毁神佛,伟大神圣的神佛怎么会随意显现给你看呢?
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原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要说起这句话,大半的愤青都会告诉你,这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残/暴不仁,把万物都当成低贱的猪狗来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圣人们也没两样,还不是把我们老百姓也当成猪狗不如的东西!”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自古以来,很多人都批评老子这句话为阴险、刻薄,看事情太透彻。因为他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和曲解。
这里的“刍狗”,本意是草做的狗范仲淹苦读。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牺牲(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牺牲)。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天地生了万物,它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它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它的万物特别差,更没有想从万物那里取回什么报酬。而人之所以对万物差,甚至人帮助了人,往往都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是因为人的自私的观念使然。所以,老子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这是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
历史追随孔子奉行“仁”,于是“不仁”似乎成了贬义词。老子此语实为超脱情感的境界,天地福泽祸害,无关万物情感与意愿。不仁,才是天地最大的公平。另外,“刍狗”指草扎的狗,非“猪狗”。
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现代的中国人常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当成一句古语奉行了,可翻遍所有的古籍经典,谁也查不出这是哪位先贤的教导。(注:网上流行一种说法,说这句话出自佛教的《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二十四集,笔者曾查证过《佛说十善业道经》,全书并没发现这句话。倒是某“法师”在解释这本经书时提过这句话,当时该“法师”也只是把它当作一句错误的谚语来对待)这句话最早出现在样板戏《红灯记》里,日本鬼子鸠山劝李玉和投降时说了这句话,意思是人就该自私自利,否则老天爷都不容你。
如果人一味的只顾自己,把“己不所欲勿施予人”这样做人的起码道德标准都丧失了的话,这个人就不是人了。动物是没有道德约束的,可要想当人,就必须遵守相应的道德标准,越出了这个界限味全每日c,一味的膨胀自己的私利,最终只能使自己变成一个披着人皮的畜生,从而遭到天诛地灭的下场。
那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呢?《三字经》教导我们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是说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相近的,可是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因为学习了不同的东西,慢慢就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假如接受了样板戏里日本鬼子的灌输,时时以自我为中心,处处以私利为标准,那人就会越变越坏,最后完全迷失了自己的本性,成为一个变异人。所以人真正的自己就是人善良的本性,也称佛性,人要维护好自己的善性不受外界污染,那才是真正的为自己好,否则,逆天行道就会遭来天诛地灭的。
看点
如果让高中毕业生赚的钱比大学毕业生还要多,是不是有点“减负”的作用?北师大教授姜英敏认为,这就是韩国减负思路与政策变迁:从治理与限制培训机构发展转为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可能性。
姜英敏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01
斗争史
在韩国,被称为“学院”的校外教育机构影响了无数人的人生。
孩子刚入幼儿园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带着他们辗转于跆拳道、钢琴、英语“学院”;小学到高中期间,则要浸身“学院”进行学业补习以应对考试竞争;等到上了大学,韩国人要去“学院”接受培训以获得专业资格。
即使是工作以后,网络技术、插花、料理等五花八门的兴趣“学院”也是韩国人经常光顾的。韩国甚至有为准新娘设立的、专门学做家务的“学院”。
在这些“学院”中,以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为对象、学业补习为目的的“学院”数量最多、影响最大,遍布全国各个角落,已成为正规教育无法小觑的存在。学生放学后直奔“学院”补习至深夜是家常便饭,一些有名的“学院”入学考试竞争激烈,学生还要进行额外补习才能考上。
临近升学考试的时节,不少学生干脆白天在学校睡觉和写“学院”的作业,晚上去“学院”补小灶,“学院”在极端情形下替代学校教育成为学习的主要场所。
据韩国国家统计厅2012年的统计,全国中小学生以提高学业成绩为目的的“学院”学习参与率达到69.4%,补习费高达19兆韩元,相当于1140多亿人民币阿达斯特拉,为当年韩国教育预算(约52兆)的36%。
曾具有森严的身份等级制和科举选士历史的韩国,对学历和考试的膜拜经久未衰,造成韩国人今天的“学院”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18-22岁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一直超过70%,因此升学竞争主要指向的是为数不多的名校,连年低迷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和雇佣市场对名校毕业生的青睐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学生及其家长相信,惟有名校学历才能保障未来,而仅靠校内学习是无法达到这个目标的,为学生私人定制的“学院”补习才是通向名校的敲门砖。
为了改变激烈的升学竞争给学生带来的重负,也为了改变公共教育质量得不到国民信任的状况,更为了避免全民补习之下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韩国政府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不断出台改革政策。
包括禁止补习、取消优质高中、改革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对“学院”进行管控等,但迄今收效甚微。
进入21世纪以来,韩国深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改革之局限,终于提出涉及整个教育体制的全方位改革计划,试图彻底扭转由考试指挥棒控制基础教育的局面。
02
法令
2014年,韩国颁布《促进公共教育正常化及限制提前教育的特别法令》,要求包括“学院”在内的所有基础教育有关机构不得对学生进行超出教育课程范围的、或早于学生所在年级的教育。
号称“史上最严”的该法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
①禁止提前教育。
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学院”、教习所和家庭教师(个人教习)等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目的实施超出教育课程范围外的提前教育。
②禁止超纲考试。
在学期内或结业、升学考试中,不得出现超纲或需要提前学习才能回答的考试内容。
③禁止在招生中超纲考察学生。
在各级招生考试或考察中,不得出现可能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评价形式和内容。在基础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不得在招生选拔过程中加入对校外竞赛成绩、认证考试成绩,以及资格证书的考察。
在高等教育阶段,禁止大学在招生特别是自主招生考试或考察(包括小论文等笔试、面试、口述、实操、实验及教职适应性、人格测试等)中出现超出高中教育课程范围和水准的内容。
为此,教育部下设“教育课程正常化审议委员会”专门监督各大学的招生内容。
④禁止“学院”、教习所或个人在宣传广告中出现诱发提前学习的信息。
03
自由学期制
韩国自201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初中“自由学期制”,即根据地方或学校情况指定初一或初二的一个学期为“自由学期”,该学期内上午上课、下午参加体验学习活动。
体验学习活动主要分为四大类:
一为职业探索活动,通过系统的职业特性检查、专家讲座、职业参观、职场体验等活动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发展潜能从而自主规划自己的未来。
二为主题学习活动,以希望加大学习难度的学生,主要通过宪法、金融、经济、经典讨论、实验性数学、STEAM科学等领域的主题探究学习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为艺术、体育活动,通过演出、戏剧、艺术设计、足球等多样的艺体类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该方面的素养和潜力。
四是学生社团活动,以文艺讨论、科学实验、天体观测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为基础来设计教育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潜能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整个自由学期,学校取消一切考试,使学生在没有学业负担的情况下尝试认识自己和世界。
自由学期内还为学生提供各种职业体验的机会,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与校外企业、机构合作,将企业、机构开发为职业体验的场所,学生有机会在这些地方短期工作,且可以得到学分认证。
韩国计划自2018年开始在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将一学期的自由学期延长至一年。
04
多样化
韩国的高中布局从20世纪70年代取消重点高中,采用分派入学的平准化政策,到21世纪初期重启重点高中——“特殊目的高中”,再到2008年以后高中多样化,在半百年的时间里历经曲折,形成多种办学模式、办学特色并存的特点。
目前韩国的高中主要分为如下种类:
①普通高中:全国最普遍的高中类型;
②特殊目的高中:特殊目的高中就是精英类高中,分为外语高中、国际高中、科学高中、艺体类高中、达人职业高中,培养在特定领域具有优秀潜质的学生;
③职业特色高中:由于韩国近年来大力加强职业中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甚至在2013年的教育部业务报告中提出要将所有地方大学和大专变成职业高等教育机构荣寿公主,因此职业高中学生的高等教育升学率也是比较高的;
④体验类特色高中:体验类特色高中是在大自然学习,并以实习为主的高中,主要针对那些无法完全适应一般意义上的高中的学生;
⑤自律型公、私立高中:自律型高中是指不完全遵循国家课程,用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吸引学生的高中。韩国的高中正越来越走向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实现“为所有人接受适合自己的高中教育”的长远目标。
韩国高中种类及数量
05
体制改革
与高中多样化政策相呼应的,就是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
近年来韩国不断淡化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普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鸿沟,在尽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创造制度条件,使学生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场与学校之间自由往来,真正实现终身学习。
首先,建设高精尖的职业高中,改变韩国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
例如“达人高中”是国家资助的“精英型”特殊目的职业高中,邀请韩国的顶尖企业参与课程设置、实习、专业指导,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到世界著名企业免费实习,还要具有外语能力、社会服务、学业等方面的优异成绩才准予毕业。
其次,建立高水平的终身学习专科大学,专门开设面向成人的学位课程、面向在职人员的学分课程和非学位终身学习课程。
最后,为在职学习者便于进入高等教育体系,设立“在职申请者特殊入学”制度、“企业委托培养”制度、设置“企业内大学”等。
通过这一系列改革,教育部计划直至2022年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在读学生比例达到30%的长远目标,向OECD平均数值47%努力。
06
标准变革
《进路教育》是指尽可能地开发个人的职业素养与潜能,使其在职业世界中的个人成就与幸福感达到顶峰的教育,相当于我国的“生涯规划教育”。
韩国于2015年颁布《进路教育法》,提出要为所有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进路课程、进路心理测试、进路咨询、进路信息、进路体验、就业指导等活动。
为此,韩国在教育部内设立“进路教育中心”,并要求各地方教育厅也下设“进路教育中心”和进路教育协议会,统筹安排本地区的进路教育普及事宜。《进路教育法》要求各地中小学都要配备进路指导教师,还改革教师资格制度,加入了“进路咨询教师”资格种类。
07
标准体系
为了给应试教育釜底抽薪,让韩国社会根据能力和素养聘用职员而不再一味参考学历,韩国于2013年宣布制定《全国从业能力资格标准》体系。
首先制定出“推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核心能力,然后根据这些核心能力将社会各行业的职业种类分为77种一级分类、227种二级分类和857种三级分类,汇集各行业专家制定从事各种职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及评价标准,并根据该评估标准统一颁发资格证书,陆续替代原来由各行业自行颁发的资格证书。
该标准的制定影响到职业教育学校和部分地方专科大学的课程体系,将根据《标准》陆续制定符合标准要求的课程体系。
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到该《标准》影响最大的就是高中课程,在高中选修课体系中将大量纳入全国从业能力资格标准指导下的课程,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的规划来选修课程,增加职业体验。
综上所述,韩国的教育政策改革广泛涉教育的各方面,通过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试图以此真正实现“减负”,同时也为韩国培养出身心健康且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韩国人。
但是,在受到儒家文化传统影响至深的韩国,能否真正实现国民意识的变迁则是未来需要进一步追踪的。
平台精选文章都转载自网络,文章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联众涂料论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如果喜欢请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