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董卿最新演讲:绝不要低估观众审美,要拿出最专业态度(附感人视频)-广电独家
来源|广电时评
在刚刚闭幕的上海电视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制作人、主持人董卿分享了《朗读者》的诞生过程与创新经验。
以文学之名叩问生命
董卿
《朗读者》取得成功之后,我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做这样一档节目?
这不由让我想到乔治·马洛里被问及为什么要去攀登的时候的回答:因为山在那里。我想说,因为文章在那里。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如果被忽略了、遗忘了、淡漠了,那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今天的视频内容制作,很多重形式轻内容、重表象轻本质、重潮流轻历史、重伎俩轻格局的同质化节目长期霸占屏幕。但这一切真的是人们内心的需要吗,我想不是,所以才会出现《朗读者》一面世便引发热潮的现象安妮安娜。
不仅是因为节目以文化人的面貌让大家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在一个什么都可以被遗忘、被娱乐的时代,《朗读者》敢于回归到最单纯也最更富的文字世界,让大家在颇具仪式感的朗读当中,感受到安静的、庄重的、深厚的、隽永的情感所带来的美好体验,在久违的心灵共振中,有重新认识自我、认知世界的可能。
一.古老的“诵”如何顺应现代的“读”
朗诵艺术源远流长,自古就是传承文化和传播思想的手段。《朗读者》作为当今社会的一档电视节目,怎样才能既拥有一贯的文化功能又能够顺应现代文明的需求,符合大众传播的特性打动人心呢?
我们在创意之初和国外的节目模式专家以及国内的文化艺术界专家学者开了不下几十次会议,通过反复论证得出一个结论,“电视朗读”一定不是“剧场朗诵”,不能把传统的朗诵会形式直接搬上荧幕。
字正腔圆的教科书般的朗诵可能只是一部分人所热衷的一种艺术形式。要想让朗读引发最大多数人的共鸣,一定要寻找到某种关联,即朗读者的情感、写作者的思想和观众的理解奕詝怎么读。这三者能够最大限度的关联起来,相互之间重叠的部分越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所以,最终我们设计了“访谈+朗读+轻解析”的模式。首先通过谈话把朗读者的个人生命体验完整地构建起来望月简谱。当说的人和听的人心意相通,情感达到一定饱和度的时候,文本顺势而出。
所有的嘉宾在这个舞台上都还原成最诚恳的朗读者的面貌,在“我要读”而不是“我会读”的主动表达当中,完成“以文学之名叩问生命”的节目使命。
当麦家讲述完两代父子之间充满挣扎的故事之后,再读自己的家信;当许渊冲老先生说人这一生不是活了多少日子,而是记住多少日子之后,再读林徽因;当外交官安文彬讲述二十年前中英香港主权交接仪式上的两秒之争后,再读《可爱的中国》,文字的感染力自然产生了叠加的效果,经典文化的传播也实现了最大化。
二.朗读者的气质就是文字的气质三线炎,丰富而美好
关于谁是朗读者,最初我们的设想是全明星阵容,一来觉得明星有号召力,二来觉得明星总是能读得更好听一些。后来,我们发现这种想法过于简单和肤浅,“谁来读”取决于这档节目的定位到底是什么。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央电视台视察调研的时候提出了“多设计一些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好栏目万壑树参天,多办一些脍炙人口、寓教于乐的好节目”的要求,《朗读者》正是在那个春天酝酿的。
我期望那是一档贴近人心的、“高而不冷”的文化节目张佳蓓。高是文学的气质;“不冷”是人的情怀。独特的人生、饱满的情感、深邃的思想、质朴的品格、顽强的精神、高远的志向才是最宝贵的,这也成为我们最终挑选朗读者的标准。
在第一季《朗读者》一共68位朗读嘉宾中有15位演员,其余分别有作家、科学家、外交家、音乐家、企业家、导演、运动员,还有很多普通人。我有一种特别深刻的感受,《朗读者》的舞台仿佛是一块试金石,真正有人格魅力的嘉宾,会在这个舞台上会折射出夺目的光彩。
比如许渊冲老先生。最初我也对一位已经96岁的、翻译唐诗宋词、莎士比亚的老翻译家能否吸引观众有过犹豫,但当导演前采回来告诉我,这是一位著作等身,但依然单纯得像个孩子一样,是一个率真、热情、坚定、有趣的老人的时候,我当即决定第一期的重量级嘉宾就是他了。
第一季我们选了很多老人,连带短片当中出现的年龄超过八十岁的老人有二十多位。第九期节目最后有一段朗读,集结了13位清华大学老院士、老学者、老教授妖王摩哥斯,年龄加在一起超过1200岁。这些老人大都有着一些共同的地方,坎坷的人生经历和通达的人生态度,卓越的专业成就和谦和的处世哲学。这一切给我们以启示和感动。
除了“90后”的老人,我们也有真正90后的年轻人。我记得采访柯洁的时候,他已经知道未来会直面Alpha Go,他说:“我真的很想赢,就算我以后输了被看作笑话,我也要说,我一定能够打败它。”
现在他输了,但是并没有人把他看作是笑话,他有着敢于胜利的决心,也必须有在失败中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就因为这一点,人永远比机器更高贵。而《朗读者》就是要彰显这样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
三.若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读本只选最合适的那一篇
文学的世界浩如烟海,我们读些什么呢佩夫人止咳露?宗一童为了使每一期节目相对连贯统一,我们特地设置了主题词。遇见、选择、第一次、告别、青春等主题词本身就是对人生的一种浓缩,具有强大的情感张力。它对嘉宾的谈话起到一个引导,同时也会让文本的选择更具针对性。
当然,“读什么”说到底是“谁来读”决定的,最终选择的读本往往是与朗读者本身的经历有关联的,是对他的精神世界的延展和提升。
比如第五期节目当中的朗读者,86版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作曲许镜清先生。虽然他为《西游记》写了一百多支曲子,包括著名的《敢问路在何方》,但他依然过着最最普通的日子,他最大的愿望是举办一场属于自己的音乐会。
为此他努力了三十年,最后他是依靠热爱他的听众徐新颖,通过众筹的方式帮他实现了这个愿望,使得他在七十岁得到时候拥有了人生第一场音乐会。随后,他朗读了巴金写于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的文章《灯》,献给所有帮助他完成梦想的观众。
文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但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面扑灭的灯光,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这个时候,我真的很难分辨这到底是巴金的话还是许镜清的话,亦或是很多观众的、听众的心里的话。
“《朗读者》仿佛一个情感教育场,当一个嘉宾把自己的生命打开,朗读一个作家的作品的时候,他同时也打开了鲁迅的生命、巴金的生命”锦衣之下。
从老舍、巴金、冰心到路遥、史铁生、季羡林,从莎士比亚、海明威、小仲马到梭罗、高尔基、裴多菲等等,我们读了近百段的经典篇目,这些看似远离现实生活的文字并没有使观众产生任何违和感。
相反暧昧透视眼,几十年前甚至是一、两百年前的文章中所赞美的善良、正直、勇敢、进取、奉献、尊重等人类最宝贵的品质,因为投射在了与之相关联的某一位朗读者的身上,而焕发出了一种新的光芒,再一次击中我们的内心,给予我们慰藉和启示。
四、惟君心与我心同,方敢倾怀向君说
要创作一档好的文化类节目,打破曲高和寡的魔咒,就必须要有创新的勇气,要有把文化节目办成精品节目的决心。
我们的舞台美术和灯光设计是邀请英国人的团队完成的。设计师Julian说他在世界各地都没有看到过专门朗读的节目,最初他对设计也没有把握库伦蒙药,最后我们一起翻遍了世界上最美的图书馆、最美的剧场、最美的书店大概几百幅图片之后确定了方向——大方、典雅、庄重,与文学的高贵相匹配。
第十二期节目的朗读者冯小刚在录制现场特别仔细地观察了整个舞台,然后说“值得做电影的同仁学习”。
每期节目开场的札记短片,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分三十秒,但我们邀请国内最好的纪录片团队来拍摄。还有弹奏开场主旋律的钢琴家以及演唱片尾曲的歌手无不是经过最仔细的考量的。
我想正是因为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匠心,才有了《朗读者》第一季之后被津津乐道的一些数据。第一季手机客户端的收听量达到4.25亿次,相关视频全网播放9.7亿次严家满,微信公众号突破10万+的文章达到了312篇陈大榕。
但在这些数据的背后优势什么样的数据呢,我也可以和大家分享。第一季在舞台上出现的朗读嘉宾大约68位,而我们实际联系过的嘉宾超过400位;舞台上呈现的读本近百篇,我们实际准备的读本超1000篇;每期节目90分钟,我们实际录制的时间是每期节目900分钟;我们的朗读亭走进了国的13座城市81个人文景点,大约有2万人次参加安乡偎麻雀,留下了2400小时的素材。
我始终认为筑北王府,绝不要低估观众的审美与判断深湖巨兽,拿出最专业的态度和最大的诚意面对他们,我们会得到最好的回馈。就像宋代张伯端曾经说过,“惟君心与我心同,方敢倾怀向君说”。
事实证明,之所以会有那么多嘉宾愿意倾吐肺腑之言,之所以会有那么多观众隔着屏幕落下眼泪,是因为我们坚守一颗庄重之心,给生命以敬畏,给文化以礼遇。
董卿演讲现场播放的68位朗读者超感人视频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深度透视影视产业规律,由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新版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可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