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古诗词文欣赏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何当共读香云帙,最是诗情画意时。”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读一生不可错过的唯美诗词。
我们讲诗词,在词的发展史上,有些非常重要的节点式人物和作品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比如说李煜和他的词是“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柳永和他的《雨霖铃》是第一个开始大量作慢词的人;还有像苏东坡和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那是开了豪放词的先河;当然还有像李清照和她的《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无论在词史,还是在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都是振聋发聩的观点。其中还有一个人物和他的一首代表作品,其实也有节点式的价值和意义,但往往被人所忽略,那就是范文正公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词云:“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很多人熟悉范仲淹的词,最有名的就是那首《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王倩一,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粟奕”(“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周幼琳。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事实上,像《西厢记》里著名的《长亭送别》中的一段,“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就是从范仲淹的《苏幕遮》这首词里化来的。但是相比较于这首有名的《苏幕遮》,其实我个人认为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秋思》才更为重要,更为典型,因为它是词史上第一篇以词来写边塞内容的,或者说是把边塞内容带入到词的创作里来的。
要知道,词本为“胡夷里巷之曲”,所谓燕乐嘛,所以一开始大多数都是抒情小令。李后主把伶工之词一变而为士大夫之词,这是境界上的提升;而柳永大量作慢词,则是在音乐上的拓展;范仲淹《渔家傲》以边塞入词,这就是内容上的拓展了,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内容上的拓展,其实也是一种词域的拓展,才有了后来的苏东坡、辛弃疾的豪放派。到东坡居士“无事不可入词,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再到易安居士“词别是一家”之高论,至此不论是创作,还是理论上,词终于达到了和诗并驾齐驱的地步和境界。所以我们今天说起来,说唐诗宋词,或者叫中国诗词大会,诗词总是并称,其实词的发展和提升,以至达到和诗一样的境界,和这些节点式的人物和作品是息息相关的。
那么作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文正公、北宋大政治家的范仲淹,为什么能在词的创作上有这样的高度呢?而且,范文正公平时只留下五首词,凭着仅存的五首词,在词史上就占有不可忽略的一席之地,这就像我们前面讲李颀的《古从军行》。李颀平生留下三卷、一百多首的诗歌创作中,只有五首边塞诗,可就凭借这五首边塞诗,凭借他的《古从军行》就成为唐代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所以呀,人生有时候在质不在量,留下一两首经典作品,一两部传世之作,即可笑傲沧桑、无愧人生啊。
我们还是先从文本入手,来看看范文正公的这篇名作。
第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请注意我们刚才说到,范仲淹存留的词作只有五篇,但其实他当年的创作肯定不止五篇。据史料记载,《渔家傲·秋思》是一系列的组合作品,就像组诗一样,范仲淹作了好多篇的《渔家傲·秋思》,而且开篇第一句全都是“塞下秋来”,以“塞下秋来”四个字开篇,接下去当然各有不同。可惜的是,这一组词的创作,到今天看到的只留存,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只有这一首“塞下秋来风景异”了,其他的“塞下秋来”都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了,很可惜。虽然不能一睹这一组词的全貌,但细想想,其实也很有意思,很少有人像范仲淹这样的写词,一组词全以“塞下秋来”开篇,这不禁让我想起范仲淹的一个性格特点来。
范仲淹,字希文,但除了“仲淹”这个名字之外,他还有两个非常有意思的名字,我们先来说第一个,还有个名字叫范履霜。其实啊,这不应该是一个名字,应该是一个外号,范仲淹肯定不会取范履霜这个名字,因为范仲淹是唐代名相范履冰(范履冰(?—689)字不详,邠州(今陕西彬县)人。生年不详,卒于唐武后载初元年。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进士,始为周王府户曹参军。武后讽召诸文士论撰禁中,履冰亦预其选,时号“北门学士”。凡二十余年。垂拱中(685—688)历鸾台、天官二侍郎。寻迁春官尚书(礼部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曌改中书省为凤阁,门下省为鸾台,“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既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国史。后坐举逆人,为酷吏所杀。)之后,既然他的始祖名字叫履冰,履霜,冰霜嘛,他肯定不会犯始祖的名讳,再去取履霜的名字鲁芬。《履霜》其实是一首著名的古琴曲,范仲淹很有意思,据说他善鼓琴,看来音乐造诣也很高。一般善于填词的人永燕文,音乐造诣肯定都不低,但是范仲淹有意思的是,他虽然善鼓琴,善操琴,但平生只弹《履霜》一曲,就是说他别的曲子都不弹,只喜欢弹这一首《履霜》,到哪里都弹着一首曲子,也不知道为什么。有可能因为他的祖先名曰履冰,也有可能《履霜》这首曲子最适合表达他的心智,但是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只在一首曲子上反复琢磨、反复体味的人,这种人不得了。这就是我在讲王阳明心学的时候反复提到的,叫做沉浸式体验,但凡能有超卓之智,能建一番世功的人,大多都有这种沉浸式的执着性格。所以你看他写《渔家傲》,一写一组词全以“塞下秋来”开篇,可见他的执着,可见他的认真,而执着认真,甚至是较真、严谨确实就是范仲淹的性格特点。
有一次范仲淹替人写了一篇墓志铭,写好之后,刚准备要寄出去,突然想给自己的学生尹洙﹝尹洙(1001~1047) 北宋散文家。字师鲁,世称河南先生。河南(今河南洛阳市)人。天圣二年(1024)登进士第,授绛州正平县主簿,历任河南府户曹参军等职。后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时值范仲淹因指责丞相而贬饶州,尹洙上疏自言与仲淹义兼师友,当同获罪,于是被贬为崇信军节度掌书记,监郢州酒税。陕西用兵,尹洙被起用为经略判官,累迁至右司谏,知渭州,兼领泾原路经略公事。为其部吏诬讼,贬监均州酒税。﹞看一下,尹洙也就是尹师鲁,也非常有名。尹师鲁呢,比他的老师范仲淹还较真,看完了之后,就对范老师说,老师,您现在的文章已经是天下楷模了,后代的人肯定会把您的文章当成典范,所以您不能不严谨,不能不谨慎啊!您看您文章中,把这个转运使都写成都刺史,而把知州都写成太守,宋代其实没有刺史和太守这样的官职的。你用古代的,比如说唐代的刺史,还有这个汉代的太守这样的名称,虽然非常地清雅古隽,但是,会对后人造成误解啊,以为我们大宋朝有这样的官职,尤其是那些庸俗文人将来就会为此争论不休啊。
范仲淹听了尹洙的意见,仔细想了想,居然觉得尹师鲁的说法非常正确,于是就把写到了刺史、太守这样的官职,全都改了回来。﹝这个故事出自《幕府燕闲录》。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见之。”明日以示尹。师鲁曰:“君文名⑤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午夜43路,此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苏江华。”﹞但其实我们看后来像一代文宗欧阳修,以及苏轼他们的文章,我们就知道这完全是没必要的较真儿。欧阳修的名作《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大家都会背,“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对吧?全文中用到太守的这个说法不要太多啊疯狂老师,“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而他在扬州呢,则说“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出自欧阳修《朝中措·平山堂》,“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啊。苏东坡在杭州的时候也说:“钱塘风景古来奇。太守例能诗。”(出自苏东坡《诉衷情·送述古迓元素》,“钱塘风景古来奇。太守例能诗。先驱负弩何在,心已誓江西。花尽后,叶飞时一等家丁。雨凄凄。若为情绪,更问新官,向旧官啼。”)。所以虽然宋代只有知州,没有太守,文人诗文中用太守一词,大家都明白,这是一种通识,但范仲淹居然认为尹洙说得对,就把文中的太守都改回了知州,可见其严谨到了什么地步。
不仅严谨,他还极认真。我们知道,王安石后来的变法,他的先声其实就是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庆历新政也是北宋历史上第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而它的领导者、总设计师就是范仲淹。范仲淹在改革的时候,根除吏治之病,也就是反腐败,有个成语叫做“一笔勾销”,就是从范仲淹的改革来的。他反腐败的过程中啊,把各州各路的官员肉蛾天,贪赃枉法和不称职的,一旦查实,立刻一笔勾销,或撤职,或法办,从不徇私情。这时候,他的学生,也是北宋名臣——后来的富弼﹝富弼(1004年2月13日 —1083年8月8日),字彦国,洛阳人,北宋名相。﹞是他的副手,就劝他,说大人在这个处理人事上太狠了一点,这一笔下去就是一个官员的仕途、人生前途,乃至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兴衰可都随您这一笔沉浮,那意思是不是太狠了一点。范仲淹却决绝地说,我这一笔下去,可能一个人一个家庭因之而倒霉,但我这一笔不下去,可能就是一州、一路、一个地方的百姓因此而倒霉。所以,我宁可一笔勾销,这一笔下去,官怨我来承当,而民怨我来解放。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担当啊!(出自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公为参政,与韩、富二枢并命,锐意天下之事,患诸路监司不才,更用杜杞、张昷之辈。公取班簿,视不才监司,每见一人姓名,一笔勾之,以次更易。以次更易。富公素以丈事公,谓公曰:“十二丈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矣。”公曰:“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遂悉罢之。)
所以我们可见范仲淹的性格以及他那种担当、那种大无畏,所以《岳阳楼记》里的名言大家都熟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他为什么有这么强烈的忧患意识呢?只有敢于担当,敢于背起时代责任的人,才会有这么强烈的忧患意识。所以,当年他初入仕途,一代名相晏殊是他的推荐人,荐举范仲淹进入朝廷中枢。当时范仲淹还比较年轻啊,他居然就出乎所有人意料,敢于抗言直书。当时章献太后﹝章献明肃皇后(968年-1033年三月),名不详(一说名刘娥),益州华阳(今四川省成都市华阳镇)人,是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宋朝第一位摄政的皇太后,功绩赫赫,常与汉之吕太后、唐之武则天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还在垂帘听政,仁宗皇帝到了19岁,范仲淹居然就突然上书朝廷,请求章献太后还政仁宗,不要再垂帘听政了。这一下满朝皆惊啊,连晏殊都吓了一跳,都埋怨范仲淹,说你要倒霉,你要知道,你也会连带着你的推荐人倒霉的,但范仲淹说,我做官不是为了个人的仕途,是为了朝廷,是为了天下,仁宗不还政,朝局怎么能稳呢?天下怎么能稳呢?可是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但这个事的利害所有人也都清楚,只有范仲淹敢于把它说出来,果然惹得章献太后大怒啊。(八年庚午,年四十二岁。上疏论太后复辟,其略云:陛下拥扶圣躬,听断大政 ,日月持久。今皇帝春秋已盛,睿哲明圣,握乾纲而归坤纽,非黄裳之吉象也。岂若保庆寿于长乐,卷收大权,还上真主,以享天下之养。疏入,不报。)
后来在章献太后去世之后,仁宗主政之后,满朝文武又纷纷议论章献太后垂帘听政时期的不是,主张要彻底清算。这个时候范仲淹又上表仁宗,替章献太后说话。说章献太后至少有养护之恩,这时候人已经不在了,应该为亲者讳、为尊者讳,前面的旧事就打住,不要再提。(时太后既崩,言者各追斥垂帘时事。公言于上曰:太后受遗先帝。保佑圣十馀年矣。宜掩其小故,以全其大德。上大感悟。五月,降诏曰:大行皇太后保佑冲人十有二年,恩勤至矣。而言者罔识大体,务诋讦一时之事,非所以慰朕孝思也。其垂帘日诏命,中外毋辄以言。行公之言也。)
所以别人都是喜欢锦上添花,而范仲淹独独雪中送炭,所以仁宗后来和满朝文武都特别钦佩他的人格。我们只从四个字说了范仲淹的这么多的性格特点,以及他的品格和人格,那么这首词有什么样关系呢?其实就是因为责任感,因为敢于担当,因为严谨认真,强大的行动力、行动精神,范仲淹才从一介文士、一介文人、一介文官,而成甚至连毛润之先生都佩服无比的一代军事奇才。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毛润之先生曾经:“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谈笑江湖,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其实这就是我们反复说到中国的儒将现象。当然范仲淹作为一代儒将,他的特点和谢玄、和岳飞、和后来的戚继光都不太一样,他擅长的不是出奇兵破敌,不是兵者诡道,擅长的却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出自《孙子·军争》:“无要(yāo)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阵)。﹞,兵者正道,这就和他严谨认真的特点有关高蔡手机网。当时西夏崛起,成为大宋西北的心腹大患,宋军一败于延州﹝宋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王元昊称帝,国号大夏,要求宋予以承认。宋不允,并下令捕杀元昊,宋夏矛盾激化。次年,元昊率大军攻宋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是宋边防要地,北面门户金明寨地形险要,周围有36寨依托,易守难攻,由李士彬率10万蕃兵驻守。元昊发兵前派人至延州请和,宋安抚使范雍轻信,放松戒备,夏军乘机从土门(今陕西安塞西北)突入,又以声东击西之计,明攻保安(今陕西志丹),暗袭金明寨,以重金收买守将,里应外合,擒李士彬,直逼延州。在夏军进军时,范雍命刘平、石元孙等率军援土门,因西夏军进展神速,刘平等刚到士门又接回援延州之命,遂引军经保安、万安镇(今志丹东南)趋延州。元昊侦知,于三川口(今延安西北)设伏。刘平回援途中与黄德和部会合,结阵东进,至三川口遭夏军围攻,居于阵后的黄德和率部先逃,宋军大溃,刘平、石元孙被俘。夏攻延州7日不克,适逢大雪,天寒地冻,被迫还师。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诈突袭据险设伏的延州之战。﹞, 再败于好水川﹝三川口之战以后,宋仁宗深感西夏强盛,下令封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使,韩琦、范仲淹为副使,共同负责迎战西夏的事务,韩琦主持泾原路,范仲淹负责鄜延路。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西夏景宗元昊再次率领十万大军大举南下攻宋,把主力埋伏在六盘山下的好水川口(今宁夏隆德),另一部分攻打怀远(今宁夏西吉东部),声称要攻打渭州(今甘肃平凉),诱宋军深入。中国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四年(宋康定二年,1041),西夏军在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至西吉两县间)地区,设伏击败宋军的作战。﹞,三败于定川寨﹝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在宋与西夏的战争中,西夏军进攻宋泾原路,于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击败宋军的作战。﹞。
面对西夏强悍的攻势,一败再败。其实也难怪,我们后来也知道,即使横扫天下的成吉思汗,最终也是在1227年因无力攻克唐古特城,所以在唐古特城下遗憾病逝,而唐古特其实就是西夏。蒙古大军可以横扫欧洲、横扫天下,成吉思汗更是远超上帝之鞭,却终生遗憾于唐古特城下,可见西夏人战力之强了。所以朝廷无奈之际,只有范仲淹这样的、有责任感的儒生才挺身而出。作为文臣,异世药王全文阅读范仲淹于宋康定元年到庆历三年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主政西北边陲,他治军同样和他的性格一样,讲究训练、组织、规划,稳扎稳打,并以延州中心组成战略纵深的防御体系。
其实,从历史的角度回头看,以宋与西夏之间的军事力量对比,以及宋军的素质来看,范仲淹的做法其实是一种最好的战略上的优选策略,而不是什么简单的出奇兵制胜。所以,为什么润之先生特别欣赏范仲淹呢?是因为毛润之首先是一个战略家,从战略的角度上看,就可以看出范仲淹当时的智慧来。所以,就连西夏后来也对范仲淹深为佩服,称他是“腹中有数万甲兵”,当时天下更是有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啊!但是,为什么这样才智超群、行动力超群,具有强大使命精神与责任担当精神的范仲淹却会写出这样一首《渔家傲·秋思》来呢?这首词其实上片是在写景,写的是边塞之景,而且是边塞秋景,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边塞秋景呢?
“塞下秋来风景异”,那一定是和中原之景、是和江南之景大不相同的。“衡阳雁去无留意”呀,衡阳有回雁峰,所谓北雁南去。所以“衡阳雁去”即为雁去衡阳啊,“无留意”,则可见出决绝来,决绝之情,“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这无情的天地自然之中,“四面边声连角起”。四面边声连着号角一起吹响了,那么“四面边声”里头到底有哪些声音呢?一定有风吼、有马嘶,风在吼,马在叫,甚至有兵器的碰擦声,可见战事的紧张。“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即在崇山峻岭之间,那长烟、那落日将一座孤城牢牢尘锁。“孤城”二字,让人不禁想起“一片孤城万仞山”,甚至让我想起一叶孤城,孤城独坐安多芬,孤独如何?其实我个人最喜欢范仲淹《岳阳楼记》的一句,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是最后一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其中当然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但也有先行者莫大的孤独啊!
上片写景,但景中已然蕴情,所以下片自然由景入人了,由景入心。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宋人饮酒,有浊酒、清酒之分。所谓“青梅煮酒论英雄”,其实不是用青梅来煮酒,是青梅和煮酒,是两样东西。这个煮酒呢,就是后来陆游写的“红酥手,黄藤酒”,是加热过的清酒再贮藏了。在宋代,民间极为富庶,一般人家基本上都是不喝浊酒的,要喝都要喝清酒,而作为三军统帅,范仲淹思乡之计,眼前只是浊酒一杯呀。“燕然未勒”则用窦宪北击匈奴,勒石燕然之典。在汉代的汉匈之战历程中,甚至在中原民族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长期拉锯战中,中原民族取得最辉煌的战果,最典型的,一是霍去病的封狼居胥,一个就是窦先的勒石燕然。所以喝一杯浊酒,念家乡万里,可是燕然未勒,还没有刻上平胡的功绩,又何以归去?“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里的羌管,也不要等闲视之,虽然它和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是一样的,说的都是羌笛,羌人的笛,但在范仲淹这里,羌笛、羌管、羌人,它们的意义可不凡。事实上,范仲淹不论是为政还是治军,都爱民如子,爱兵如子。他当年才出仕不久,在泰州任上,就力修防海堤来护民,所以泰州到现在还有范公堤(《宋史·卷九十七·志第五十》:至本朝天圣改元,范仲淹为泰州西溪盐官日,风潮泛溢,渰没田产,毁坏亭灶,有请于朝,调四万余夫修筑,三旬毕工。遂使海濒沮洳泻卤之地,化为良田,民得奠居,至今赖之。);在苏州任上,则兴修水利,解除当地百姓的水患;而治军之际呢,则爱兵如此,将士也甘心为之抛头颅、洒热血。
范仲淹还别具慧眼,优待羌人,甚至争取羌人,使羌人回归。因为在西夏进犯的过程中啊,西夏军不明地形,所用的向导,大多都是羌人,而范仲淹争取羌人、善待羌人,其实就是断了西夏军的信息来源,不可谓不高明啊!所以这里的“羌管悠悠”,也一定在四面边声之中,一定是自己这方的边声,而不是敌人那一方的。所以这样的羌管才能引发主帅的思绪,思绪是什么呢?是一种感慨啊。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辗转反侧之际,你看,将士们又长了些许白发,又洒下思乡之泪,但这只是一种体恤式的感慨吗?其实不然。范仲淹的伟大在于他不仅有一种悲悯,有一种担当,还有一种远见卓识啊。这种远见卓识是对北宋王朝冗官、冗费、冗兵各种现象的深刻担忧,甚至是对我们在《满江红》里讲过的狮虎兽图片,北宋王朝执政的本质的那种防大臣,防武将,防军队,处处提防他人,又喜欢用制衡、用阴谋,又怕别人用谋的那种心里恐惧本质的深刻认识。
北宋确实富庶,从文化史、经济史、艺术史的角度上来看,就像陈寅恪先生说的,它都毫无疑问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点。但北宋一则巨富、一则积弱,在西夏、辽、金、元的环视之中,一味只知求和,只知苟安,体现不出一个王朝应有的朝气与蓬勃的生机,这大概才正是范仲淹忧患所在。所以他治军之后,接下来便是庆历新政,开始了政治改革,虽然改革阻力无穷,不久便遭失败,但他的智慧、他的眼光、他的情怀已显露无疑。所以他写《岳阳楼记》,其实那时候他还没去过岳阳,只是因为滕子京是他改革的骨干,所以他以岳阳楼明志,以文明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是一种大情怀、大抱负、大担当。
先行者总是孤独的,总是清醒的,也总是因为清醒而痛苦的、而无限感怀的,所以就有了这样的《渔家傲·秋思》。但是,虽然充满了伤感与感怀,虽然“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每一句中皆深藏着忧患,虽然甚至他后来的庆历新政的改革也最终失败,没能成功,但范文正公的风范,他人格的影响,却在一代代士大夫、世人的心中扎下根来。况且他在一生事公的同时,还兴办教育,奖掖人才,所以他的人格影响在当时影响尤大,所以后来毛润之先生评说历代前贤,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但像韩琦、左宗棠,只不过是办事之人;而像范仲淹、曾国藩都是文正公,范文正、曾文正那是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也。所以范文正公的风范,就像他自己评严子陵(严光(前39年—41年),又名遵,字子陵。汉族,会稽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其后他积极帮助刘秀起兵。事成后归隐著述,设馆授徒。 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 后卒于家,享年八十岁,葬于富春山。严子陵这种不慕富贵,不图名利的思想品格,一直受到后世的称誉。范仲淹撰《严先生祠堂记》,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赞语,使严光以高风亮节闻名天下。)所说,正是“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