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怜悯自己,不怜悯他人-708写字的地方
高晓松说:“严歌苓一个这么美的人,不怜悯自己南澳大桥,不怜悯这个世界,也不怜悯她笔下的人物,我觉得这是称为伟大作家的素质。”
一直想为这位伟大的女作家写点什么,但是作为只看过她两部半作品的小粉丝好像还不够有这样的资格,想深入探索一个人,必须通过足够的了解感受她的内涵,若还不够了解,写出的东西就会十分苍白,过后再看,定会暗自嘲讽那时的自以为是。
我看的严歌苓老师第一部作品,叫做《陆犯焉识》向云龙,它就是两部半中的那个“半”,此书自我买回来已被搁置有三年之久了,在这期间它经历了我妈和我朋友的翻阅,可到我手里却总不能静心读完,为此我特意把它从陕西带到湖南,它陪我走过20 个小时的一千多公里车程,有次我好不容易良心发现读完一章,后来又因为种种原因就此罢了,我和它之间,定是有着非同于其他书的孽缘。
好在我看了《归来》,一部票房惨淡的文艺片,它应该是中国大银幕历史上,第一次直面那10年的作品。
陆焉识本是上海大户人家的少爷,聪慧倜傥,会多国语言。父亲去世后,继母使他娶了自己的侄女冯婉喻。五十年代,陆焉识因其出身、更因其不谙世事的张扬激越而成为“反革命”金圣权,他在西北大荒草漠上改造了二十年。枯寂中对繁华半生的反刍,使他确认了内心对婉喻的深爱。“文革”结束后,饱经思念的陆焉识和冯婉喻终于可以团聚,可苦苦等待他归来的婉喻却在他到家前突然失忆。
但到了《归来》,故事只成了一句话——“文革结束后, 饱经思念的陆焉识和冯婉喻终于可以团聚,婉瑜失忆,陆焉识想尽办法也没能让她想起来。”
他曾经是多么美好啊,精通多国语言,弹得一手好钢琴,被无数普通人仰慕,也能讨得女人喜欢。可人生就是这么调皮,总是会在春风得意时,给你毫无防备的当头一击。二十年来,精神的匮乏、政治的严苛、犯人间的相互围猎与倾轧,终使他身上满布的旧时代文人华贵的自尊凋谢成一地碎片。在时代面前,纵使有万般才能,也敌不过命运的捉弄。因此,他生命中最大的期盼成了家人,为了去看一场女儿的表演,他放下文人的尊严,甚至搭上了犯友的性命。他开始思念婉喻,那个当初他一点也不爱的女人,如今却成了他最大的牵挂。终于,二十年后他逃离炼狱,当他满心欢喜地出现在站口时上官静儿,她却忘了他。
她等他,每个月的5号都去车站街他,一接就是几十年。
他等她,每天守候在最近的地方,想方设法唤起她的记忆,等她认出来他的那一天。
没有大悲大喜,可你却走不出来。
十年啊,多少人的自尊被这十年践踏,多少人的人生被它折腾地天翻地覆,多少个陆焉识和冯婉喻被它阻碍以至无法相认?
如果说,陆焉识的二十年芳华岁月像是在地狱中挣扎,而文工团的那一批热血青年们,就如同美丽的绒花自在飘扬,零星散落。
那是我第一次看电影,遇到那么多老阿姨,她们追忆自己的青春,不由地泣不成声。
岁月漫漫路,《芳华》刹那失。
我趁着电影上映之前看完了原著,文字与故事的魅力使我迫不及待地脑补着不久之后大荧幕上即将展现出的故事:刘峰是怎样触摸了林丁丁异世御龙?失去右臂的他要如何继续往后的生活?何小曼是否真的会为了求得妈妈的怀抱给自己身上浇冷水?假胸垫被抓包后,她又遭到了怎样的对待?那不仅是几个人的故事,那是一代人的青春,在歌声里逐渐成长,在舞步中吐露芳华。
做好人太难了,但还是有人坚持去做,就像刘峰,把做梦都想上大学的机会拱手相让;自己买材料动手给战友打结婚的沙发;主动吃没人吃的破饺子;带着腰伤主动要求与被所有人嫌弃的何小曼跳舞,就连猪跑了,别人也第一时间叫他来帮忙……
他喜欢林丁丁,在一个他自认为合适的夜晚,发生了“触摸事件”,讽刺的是,林丁丁说,别人都能摸,就他不能,谁让他是刘峰啊。因为一个好人的告白,让她质疑了这个人的不食烟火,甚至感到无助、恐慌、恶心。
除了何小萍,没有一个人帮他说话。那些被他捎带过零食的人,享受他让出上位机会的人,每次不用担心吃破饺子的人,不约而同地默不作声。当惯了好人,就像被封为圣人一样,大家习惯他的好胡松华简历,他的付出被当作理所应当,却不能接受他犯的一点错。
善良可能有时会被轻视、利用、揭发,但我们仍然需要善良。我相信芸芸众生,总有人能识别善良,也更能珍惜善良。
就像何小萍,一个父亲被关到死都没有平反,一个为了被母亲抱一下故意冻病自己,一个从小被欺负大的姑娘,却在刘峰因“耍流氓”被调离时,能想到对他说“可以抱抱我么”,是多么的震撼。
“她把得了绝症的刘峰接到自己的两居室,在他被化疗败尽胃口时为他做点汤羹,在他连翻身都翻不动的时候架着他,用一把骨头的肩膀扛着他,在流逝平方米上遛弯。小曼就那样,整整三年,为我们一百多个消费了刘峰善意欠着刘峰情分的人还情。尤其替林丁丁还情。”
她咬着麻花辫,可爱又坚定地从地上爬起来之后说:“老师星宿格斗,我还能做空翻。”她是多么想融入集体啊,他从小被欺负够了,如今调到了文工团,想着这下终于安定了。可是她的出身就早已注定,在进入这个集体的第一天血族维他命,必定会收到排挤。她努力练功,在浴室的花洒下开心地转圈;她坚持给父亲写信,等着他平反解放的那一天。可命运对这个女孩却十分不公,被室友教训,被舞伴嫌弃,父亲病死在狱里中意在线,一连串的打击让她失去了对生活的渴望,直到刘峰托举起她的那一刻,她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善良与温暖。她爱这个人,她说他是世界上最好的人,自己配不上他;她心疼这个人,雨天送别,就是第一天她来时他教给自己的军礼。
可是刘峰,当他奄奄一息地躺在尸体堆里时,却希望自己最好牺牲了,成了英雄,故事被谱成曲,写成歌,从那个叫做林丁丁的歌手喉中唱出来,当她唱起这首歌时,不得不会想到自己,那个因为她被落井下石的好人,那个付出真挚感情却遭到拒绝的人。
后来文工团解散,林丁丁结婚,萧穗子考上了大学,郝淑雯和同为干部子弟的号手在一起,每个人都说着不舍,却都不得不为自己寻找后路。可是刘峰,身为战斗英雄,被“土匪窝”殴打,同样被称为英雄的何小萍,进了精神病院。所幸他们二人彼此搀扶,度过了苍老的暮年,并且待人温和,显得更加知足。
“小曼第一次见刘峰,他骑着自行车从冬青甬道那头过来,一直骑到红楼下面。那是一九三七年的四月七号,成都有雾——她记得。”
男人重命,段曦女人重情。就像何小曼,爱了一辈子那个站出来维护她的好人,就像豆蔻,甘愿为一个命不久矣的小战士冒险偷琴弦。
秦淮女子,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她们就是被人玩弄的破鞋,永远都不会比女学生纯洁良言写意。可是就是这样一群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风尘女子,在侵略者的屠刀面前,毅然决然地化身学生,甘愿为她们奔赴一场死亡之约。
赵玉墨,秦淮头牌,会讲英语,举手投足间更像是名门闺秀宦海云飞,若不是十三岁那年的事变,她也不会被逼良为娼,为人不齿。教堂里,楼上是十二三岁的教会女学生,地窖里是叽叽喳喳浓妆淡抹的妓女,对比鲜明,矛盾突出。女学生们嫌弃她们不干净,又暗自羡慕旗袍首饰,风情万种;秦淮女人们不满来自学生们的歧视,又渴望她们这个年纪的齐耳短发与被保护的待遇。
看到豆蔻和香兰以命犯险去拿琴弦耳环时,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也在心里嘲笑她们的傻。可是豆蔻爱着浦生,怕他等不到日军投降的那一天。她想逃离现在的身份,和他一起,哪怕要饭吃也行。电影和原著里都没有提到香兰的故事北京市人事考试,但我想那副耳环对她来说一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或许是母亲留给她的遗物,或许是轻信的某位少爷赠给她的定情信物。可是终究,她们没能逃过日本人的屠刀乐山睡佛,她们死的那么凄惨,我不知道那年的南京,有多少像豆蔻香兰一般美好年纪的少女,躺在横尸遍地的血泊中。
她们愿意代替女学生们赴约,被赞颂为侠肝义胆。于她们而言,是不是意味着不得已接受了自己低人一等的地位?既然已经失去了贞操,就应该在此时站出来用自己的身躯保护神圣的女学生们巨星成长计划?这样的做法,究竟是有情有义,还是自暴自弃。她们不满一直以来世人对她们的看法:“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既然如此,不如借此机会黑蔷薇升天,洗白自己被鄙视和唾弃的冤屈,让人们也看看,那些遭人排斥的风尘女子,竟也这般大义凛然。
当她们洗去浓妆,剪掉长发,换上宽松的布衣学生装时,她们自我感动,用互相调侃掩饰对死亡的恐惧。可女学生们呢,她们理所应当地享受着被代替赴死的待遇,甚至不知道“姐姐”的名字,或许有人会心酸,但心底的那种尊贵感告诉她们这样的善意不容拒绝。
上帝说人人平等,这样的做法究竟是对是错?
电影中最美的一幅画面,金陵十三钗站成一排,摇曳身姿,浅吟低唱着《秦淮景》缓缓走来,在地窖里,她们留下了最后的光彩。
小说并没有对金陵十三钗赴死的悲壮赋予太多描绘,更多的是战争的残酷血腥以及中国人被屠杀的凄惨无奈。在作者的文字下,一幕幕屠杀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狰狞惨烈。那年南京,三十万冤魂无处话凄凉。
三部小说,三部电影,为我们还原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十年文革的历史。时代对文人的摧残,人性对善良的践踏,两种身份的矛盾引起的对传统观念的质疑与试图改变,严歌苓用文字让我们感悟体会,张艺谋和冯小刚用电影让我们深刻理解。历史不容忘却,而值得我们认真反省。